姜修亮|什么是学生提高成绩的不二法门
每一堂课都是学生的成长因子,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成长营养至关重要。我的同事们都在为此默默的探索。比如,昨天政治鲁老师仔仔细细的趴在电脑前做学案,耗费几天的时间做一份学案。做不到自己满意,怎么能给学生使用?还有英语国政老师下大功夫做了英语框架图,一看就是极其用心的样子。这些平时的点滴对我触动很大。每一堂课都要备好,这是为学生负责的具体体现。
为此,我也在不断探索。
多年的课堂教学,不断地让我认识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教育成果反馈、教学调整、教学反思等等。做好一堂课不容易,看似简单,其实里面门道很多,学问很大。
最近,我从很多艺术作品中汲取灵感和做法。人家小品演员如何能在十几分钟内让大家过目不忘?我也在思索,为啥一首神曲播一遍能让大家也开始吟唱。为啥我们的课堂:老师讲了那么多话,学生还有不愿意听的,听了不思考的,思考不进脑的,进脑不会用,用了不会变的?
多年来我一直在探索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课堂工作的内涵。从人际关系角度讲,很多老师带一个班的学生一年或几年,这么长久下来,师生关系很淡漠(班主任除外)。都让任课教师去做班主任那么多工作来获得良好的师生亲密关系,那是不现实的。但是,一般上讲,两三年的师生相处,却难以赢得大部分学生的喜欢和回忆,确实是教育的失败。
一次,在和同事们一起吃饭的时候,“抱怨学生毕业了就忘记老师了”“好学生的成绩都是自己学出来的,不会关注到老师的帮助”,所以人家没多少人能回校看望老师。我当时提了一句“咱们是不是也经常回母校看看老师呢?”顿时,燕雀无声。
每位老师、每个学校只能送学生一程,但是在学生求学生涯中能有多少老师值得学生去回味去讲述?就此,我觉得教育最大的败笔就在于没有培养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其说是在塑造灵魂,不如说教会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师生关系却是学生目前的主流关系,因此,师生关系的处理方式和质量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范本。
说来也巧,我正在整理思考时,一位女生走进办公室,走到我跟着说:自己心情不好,要请假回家。
我说,怎么了?她也不回答。正好赶上有周末来请假的四个学生。我让她多等了一会。办公室里人多,她不想多说。于是,我们到了谈话室。
他说:自己心情不舒服,是因为对方不信任她。然后,自己要由此想到了很多。她说自己是个心理装不住事情的人,如果不解决,就不舒服,想请假回家。
师问:你怎么知道对方不信任你?
生说:我们的关系很好,他应该相信我说的。但是,他不信任我。
师问:你们关系好,对方就一定要信任你说的话,说的事吗?
生说:是的。我心里很不舒服。
师说:对方表达的观点,是从他的前提和立场出发来阐释。你的烦恼之处,在于人家的表达的意思不符合你的标准和尺度,所以你就心情很好。你判断人家不信任的你的前提是“你们俩的关系很好”。其实,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而你却非要把这两个没有必然关系的事情生硬的捏在一起。人家未必是不信任,只是人家没从你的前提和立场出发而已,而你却把不同的观点定性为“不信任”。在此基础上无限回忆原先一起度过的没好时光,与今天遇到的“突发事件”不断形成对立之势,让自己心情越加不爽。看看,这些事情都是自己认知不清晰造成的。比如,此处时刻你心情不好,对方知道吗?
生说:不知道。
师说:你看看,你自己自作多情,心理难受,人家都不知道。以此造成心情越加不好,其实人家根本就不知道,自然不会主动过来安慰你。而你却自己制造一个心理歪曲,然后让自己遭罪,还把责任推给对方的“不信任”。如果这确实是让你感到了困惑,那你就把这个困惑当成锻炼自己地机会。问题是突然出现的,而这些突发事件我们管控不住,谁能说高考前不会这样?问题的背后就是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也是自己的成长点。抓住这个机会,好好自己调整,当成一次训练的机会。
生说:点点头,会心的笑了。然后回教室上课了。
在面对问题学生时,教师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该用什么方式处理化解?该如何调研反馈学生的感受?这些配套工作确实是老师该注意的事情。
如果从小习惯了被打骂教育,那孩子的自尊和自爱就难以成长起来,再后来的老师即使拿着尊重的眼光和委婉的形式来处理,效果也难以奏效。如果从小在被尊重和被爱戴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稍微给予鼓励和支持就容易攻坚克难。这两者的差距,在一下教学中是非常明显的。
一个小插曲:每当放假时段,总有学生来找我请假。其实,学生要做的事造就定下了。但是,在守着班主任或家长定下事的时候,不第一时间请好假或没有及时和主任沟通。而是选择把这些事情(综合存在的)非要掰开做。给自己和老师添了很多麻烦。从思维科学来讲,这是单打一的思维方式,没有长远综合思考,把和事情相关的事情第一时间全部考虑在内并做第一时间处理,而是选择分开处理和拖延处理。这样的情境,内在是思维方式不科学,外在拖延症。这便是学生要纠正的,也是学生的成长点。所以,问题本身蕴含着答案,也是学生的成长点所在。
不要老是说培养习惯,习惯是外在,决定习惯的是什么?是思维方式。这思维方式,最普遍的是哲学思维方式,最普遍最基础最前提。再具体一点是学科思维,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等等,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思维方式。这是哲学思维的具体化。故此,授课教师要通过讲知识、讲试题、讲所有的素材来给学生讲学科思维,要让学生学会学科思维。学生学会后干嘛?用这些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因为这些哲学思维方式和学科思维方式具有科学性,是我们日常思维问题用得着的根本工具。如果学生不具有学科思维和哲学思维,是不可能培养出良好的外在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就此,课堂上教会学生本学科的思维方式,如果是这样就抓住了根本。教会学生用学科思维和哲学思维思考问题才是育人的根本内涵。
反之,如果课堂上讲了很多点,填了很多学案、讲练很多试题,就是不能上升到学科思维高度。那顶多是在漫天刷浆糊,始终不会形成完整的科学思维体系,那学生学起来会感到迷茫,教师教起来也会感到苦海无边。我可以非常荣幸的告诉您:高中思想政治课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这门课。尽管这是选修,但是我翻看多遍,最我的工作非常受益,以此我也会从思维角度审视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让自己在工作中底气十足。建议给位深入学习,一定会大有收获。
和学生建立亲密有效的师生关系也好,还是教会学生用学科思维思考问题也好,最后都要落脚在一个问题上就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不是自己孤立的学习,必须要有“高质量师生关系”为保障,必须要有“学科思维”为抓手和切入点。只有三者结合才有学生的高品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