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尝试教学的可能性

当前位置 : 首页 > 尝试教学理论

四、尝试教学的可能性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15-01-19 * 浏览 : 136
四、尝试教学的可能性
作者:邱学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501    更新时间:2005-6-30    
        ★★★★★ 【字体:
四、尝试教学的可能性
尝试教学的必要性,一般大家都可以接受。可是对尝试教学的可能性,开始的时候许多人抱有怀疑的态度。
教师还没有教,学生居然能做尝试题,有些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道理很简单,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人有思维属性的
从人的本质上进行分析。人有三种属性:生物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动物有生物属性,也可能有社会属性,但却没有思维属性。人有思维属性,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是有意识的,只有人才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并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需要。人不仅把周围世界当作自己认识的对象,而且把自身也作为认识的对象。人不仅能控制、改造世界,而且能控制、改造自己。正如马克思指出:“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分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1)
由此可见,作为教师必须懂得一个简单而重要的道理:
学生是人,而人是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
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布赞在《充分使用你的大脑》一书指出:
“你的大脑大约有1千亿个活动神经细胞。每个细胞又长出树状的分支以存储信息,每个细胞可长出多达2万个树枝状的树突。每个细胞就一台高功率的电脑。每一细胞,通过沿着一根长长的轴突传送电化信息,与其它细胞相连。”(2)
“每个细胞与几万至几十万个脑细胞连接。它们来回不断地传诵着信息。这被称为迷人的织造术,其复杂和美丽程度在世间万物中无与伦比。”(3)
因此,托尼·布赞对人脑的巨大潜力惊叹之余发出呼声:
你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
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洛塔戈(Plutarch)在3000年前就说过:(4)
头脑不是一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人的大脑是进行思维的物质基础,也是人能尝试的物质基础,有了这个物质基础,人能够    做到模仿记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由此及彼。
 
2、人的大脑中有内存
人的头脑里并不是空白的,借用电脑的术语来说,已经有了内存。它已经储存了许多
旧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现在研究者们已经证明:(1)
“在生命的前四年中,你会发展出大约50%的学习能力,在8岁前,又发展出另外的30%。”
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布赞说过:
“婴儿出世那一刻,就真的已经是“才华横溢”了。仅仅两年时间,它就学会了语言,比任何一位哲学博士都好,并且到了3岁或4岁,他在语言方面就是一位能手了。”(2)
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大脑中的内存和已获得的学习能力,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获得新知识。打个通俗的比方:
新课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陌生,而是七分熟,三分生。这样学生可以利用“七分熟”的旧知识作为基础,去尝试探索“三分生”的新知识。
这里再讲一个寓言故事,使大家更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位印第安老人,赚了钱,买来一辆汽车,他不知道汽车有内能,可以去开动它。而是雇了匹马拉着它走。看来,这位老人确实可笑。但是,在我们学校里,也确实有这样的印第安老人,他们不知道学生有内能(内存),可以去激活他们,而偏要用教师的能量去硬性拖着学生走。
我们也可以从中国的武术智慧中得到启发,工夫精深的武术高手,常常把打斗对象的力量,看作是自己的资源。当对手冲过来的时候,他并不正面硬拼,而是顺势轻轻一拨,就把对手放倒了。这比那些与对手拼命对冲的人,不仅境界要高,而且省力又省时。
把这个现象类比到我们教育上来,当然学生不是武打对手,他是教育对象。教师不仅要把学生当成教育的对象,也应该看到学生自身有力量,具有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该激活学生自己身上的资源,利用自身的资源去解决新问题。
3、儿童喜欢尝试是本性
尝试是一种甜蜜的体验,喜欢尝试未曾见过的事物是孩子的本性。俗话说:“周半儿,
摸坛摸罐”。婴儿出生不久,听到声音,眼睛就会朝向哪里,这就是开始试探了。幼儿喜欢爬行,喜欢到处行走,进一步开始试探这个世界。幼儿喜欢扔东西,拿到什么扔什么,这也是一种尝试,扔下去会不会发出声音?扔出去会不会滚动?小孩喜欢试探周围的世界,把玩具拆开,试探从玩具中找出哪里发出的声音。
有人认为培育幼儿有两件事是最成功的,一件是学会说话,一件是学会走路。按理说这两件事是十分困难的,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可是家长并没有刻意去教,是幼儿在尝试中学会的。当幼儿能站立的时候,最笨的妈妈也知道要放手让他自己试着走,一步、二
步,跌倒了,家长帮他扶起来,重新再让他试着走。
永远抱在妈妈怀里的孩子,是学不会走路的。
教师应该从这里得到启示,为什么我们连最笨的妈妈都不如,抱着学生不放呢!
尝试是人的本性,因此,尝试是学生的权利,好象游戏是孩子的权利一样。教师应该保护和尊重孩子进行尝试的权利。
幼儿会经常问为什么,提出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初进小学后热情不减,所以在低年级仍能见到学生积极提问的生动活泼的场面,可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种热情逐渐没有了。因为在教师一声一声的训斥声中,这种热情逐渐被磨灭了。
在教学中,采用“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模式,是顺应了人的本性,合乎规律的发展是不会感到困难的。凡是孩子自己能办的事,都要让他自己去做。
4、尝试教学活动是一种教学手段
在前面界定“尝试教学”中已经指出,它既是尝试活动又是教学活动。这种尝试教学并不是要求学生通过尝试去发明创造,仅是解决教科书的一个内容,它仅仅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尝试教学过程,既有教师的指导,又有课本可以自学,尝试教学就成为可能。
5、长期的教育实践有力证明尝试教学的有效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尝试教学实验研究已经历二十多年时间的考验,范围遍及全国,已有六、七十万教师与近三千万学生参与,这项教育实验研究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是少有的,实践充分证明尝试教学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有效的。
人们怀疑尝试教学的可能性,对尝试教学有许多顾虑,这里选择主要的几个作简单分析。在本书后面的章节里还会作进一步的分析。
顾虑之一:尝试教学要求学生先练,教师再讲,会不会浪费时间?
有些教师担心,教师还没有讲解,学生就做尝试题,题目做错了还要订正,何必兜圈子,浪费时间呢?
刚开始应用尝试教学,有些班级由于学生自学能力较差,对新的教学方法还没有适应,可能要多花一点时间。这是应用一种新教学法难免要经历的一个阶段。有些教师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法,总觉得教师应该把什么都讲清楚后学生再练习才放心。
对于这个问题,让我们用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分析。比如,寻找一个陌生的地点,有三种走法:
第一种,不动脑筋随便跟着人走,当时虽然一切很顺利,又很省力,可是离开别人帮助,自己再去走,又不认识了。
第二种,自己摸索找路,找人问路,当时虽然费时较多,也可能要走弯路,但走了一遍,不会忘记。
第三种,先学会看城市地图,然后按地图的位置和路线找到目的地。当然,起初要费时一点,但学会了按图找路的方法以后,不管什么地方都能迅速找到。而且去同一个地点,可以找到几条不同的路线。
尝试教学好比是第三种走法。它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会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掌握思考方法,发展智力,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有了这种能力,不要看现在慢了一点,以后就可以超过别人。一位教育家说得好:
知识是可能被遗忘的,但能力却不会被丢弃,它将伴随你的终生。
三种水平的教师领学生走路有三种方法,得到三种结果。这三种教师显露了三种教学水平。
高明的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走路,
   笨拙的教师牵着学生走路,
          无能的教师代替学生走路。
作为一个清醒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只顾眼前省力,目光要放远一些。教师要像打仗一样,用战略的眼光看问题,不要为眼前一城一地得失而灰心丧气。当时好像绕了弯路,实际上是避免后来走更多的弯路。当时好象是放慢了脚步,事实上为了后来走得更快。
顾虑之二:应用尝试教学法,中差生能适应吗?
最初试验尝试教学时,我们也曾有过这样的顾虑。总以为教师还没有教,让学生先做尝试题,对优秀生不会有什么问题,中差生就难适应了。教学实践的结果,打消了我们的顾虑。出乎我们的意料,中差生更喜欢尝试教学,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的幅度更大。
在一次座谈会上,他们的发言很发人深省:“以前,我们听老师讲课,摸不着头脑,糊里糊涂,到做练习时发现困难,已经下课了,我们不敢再问老师。现在做尝试题,知道困难在哪里,再听老师讲就清楚了。”“以前,老师要我们看课本,我们不知道从哪里看起,现在为了做尝试题,看课本特别认真,容易看得懂。”“先让我们试一试,做错了也不要紧,再听老师讲,这种办法好,我们学起来很有劲。”
有些教师以为中差生理解能力差,采取一味迁就的办法,把知识嚼得很烂喂给他们。越是这样,他们越是不肯动脑筋,越是觉得没有兴趣,越是无法提高学习成绩。
有一位心理学家做了一次实验,设计两份练习题,一份是难题,另一份是简单题。要求学生任选一份进行练习。照我们推想,大概是优秀生选难题,中差生选简单题。实验结果同我们的预想不同,90%以上的学生都选择难题,连中差生也是如此。这个实验证明,中差生也具有自尊心、好奇心、好胜心。他们对嚼得很烂的烦琐讲解也会感到厌烦,这好比天天吃肉,也会倒胃口一样。
学会看书,学会思考,这正是中差生最缺乏的东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过程的过程,是教授讲授所无法替代的。尝试教学能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自学课本,促使他们进行思考,恰好能对症下药,解决中差生的根本问题。
顾虑之三:学生尝试做错了是不是让错误先入为主了?
有些教师试用尝试教学有顾虑,他们认为老师还没有教,学生先做尝试题,如果做错了,这不是把错误的印象先入为主了吗?
这里必须分清两种性质的尝试,一种是盲目的尝试;另一种是有指导的尝试。20世纪初,国外有的心理学家曾提出“尝试错误学习”,他们认为尝试错误学习可以在没有模仿的情况下进行,自己去尝试,在犯了许多错误之后,逐步纠正错误,从中学会知识和技能。这种尝试过程,多少带有一点盲目性。(这个问题在第三章会有详细分析)
尝试教学并不是盲目的尝试,而是有指导的尝试。我们创造了三个条件,使学生有可能尝试成功。
第一个条件:旧知识的基础作用。一般教材对学生来说不会完全陌生,而是七分熟,三分生。这样学生可以用“七分熟”的知识作为基础,去探索尝试“三分生”的知识。
第二个条件:准备题的引导作用。尝试题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由准备题过渡到尝试题,准备题是旧知识,尝试题是新知识。由准备题过渡到尝试题,按心理学的观点就是产生知识的迁移作用。
第三个条件:课本的示范作用。学生自学课本,可以通过类比推理去解决尝试题。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后,尝试题的正确率一般都在80%以上,有20%左右的中差生会发生错误。但是运用尝试教学,开始做错尝试题并不要紧,因为接着就是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学生能够很快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再加上后面还有几个层次的练习,一般是能当堂解决问题的。
顾虑之四:为什么尝试教学用尝试问题引路,从疑问开始?
尝试教学的特征是“先练后讲”,让学生先尝试练习,练习总要有问题,也就是让学生先解决尝试问题。这种做法表现为
 
从尝试着手 从练习开始
  上课从疑问开始,如何上课呢,能保证教学质量吗?这又是一个顾虑。其实“从尝试着手,从练习开始”,正是尝试教学的巧妙之处。从疑问开始,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疑问(尝试题)就象一盏引路的灯,引导学生采用各种学        习策略,逐步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是解疑的过程。
这个道理中国古代就已知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如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在《学规类编》中指出: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在《晦翁学案》一书中,说得更详细: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以疑,方始是学。
英国思想家培根的一句名言,说得更有哲理:
 
“如果一个人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而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着手,则会以肯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