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教学思想概述之二:历史渊源

当前位置 : 首页 > 尝试教学理论

尝试教学思想概述之二:历史渊源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15-01-19 * 浏览 : 332
尝试教学思想概述之二:历史渊源
作者:邱学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040    更新时间:2005-6-21    
      ★★★★★ 【字体:
二、历史渊源
尝试教育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我国教育历史悠久,尝试思想自古有之。
春秋时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启发诱导”思想已经闪烁着尝试思想的光辉。孔子的名言:“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此为孔子启发教育思想的生动展示。孔子的意思是:当学生对某个问题积极地进行思考,还没有完全想通的时候给予启发;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思考已有所得,但还不十分明确,还表达不出来的时候给予开导。实质上是“先愤后启,先排后发”,同“先试后导”的思想是一致的。值得提出的是,孔子的教学经常在讨论中进行,一般由他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最后孔子加以归纳,这同尝试教学的模式相似。《论语·先进》里记载了孔子一个比较完整的课例:
一开始,孔子先作了启发谈话,语气平易温和,解除了学生的拘束,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有的君主了解并任用你们,你们将怎么做呢?”这伊俨然是一道尝试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根据自己对孔子平时教导的理解,分别作了回答。这相当于尝试练习和讨论,并在讨论中得以互相启发。在这过程中,孔子并不急于发表意见,只是用晒笑和喟叹的方式简单地表示自己对问题的态度,而且还不断地打消学生的顾虑,把讨论引向深人。比如他见到曾皙欲言又止,就说:“有什么妨碍呢,只不过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厂’
孔子最后的评说就是“讲解”,极其简短,只是针对学生的答案D点拨而已。他含蓄地批评了子路的发言不符合“礼让”的缺点,肯定了其他人“治国以礼”的主张,赞许了曾皙淡泊宁静的志趣。
孟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尝试”的教育家。他的名言:“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意思是,我虽然迟钝,也要尝试。这道出了尝试的普遍性。他主张教不是教学过程的开端,而主张学后再教。强调让学生自求、自学、自得。这实质上就是尝试教学的思想。
我国最早的教学论著作《学记》已经用朴素的语言揭示教学必须启发学生思考和重视学习方法的道理。《学记冲提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意思是,教师诱导而不把学生被动地牵着走,师生之间就会和谐融洽;激励不使学生感到压抑,学生就会感到学习是愉快的事;启发开导以打开学生的思路,不代替学生思考作结论,学生就肯积极地动脑筋了。《学记》还要求应把握教师讲的时机,“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意思是,必须细心地倾听学生所提的问题,只有当学生提出问题,又说不出究竟的时候,老师才给他解说:实质上这已经体现了“先练后讲”的思想了。《学记》中有句名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虽说是阐明教学相长的思想,但也渗透了尝试教学思想。如果把这两句话延伸一下,“学然后不足,知不足再学;教然后知困,知困后再教”,就成为现代尝试教学理论中“先练后讲”的特征了。
宋代教老家朱熹进一步阐发了尝试教学的思想。朱熹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别人不能代替的,必须强调自学。他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他主张认为,学生最佳的学习过程,是自己读书,自己思考,反对别人把学习内容领会了,向自己灌输。
宋代教育家朱意进一步阐发了尝试教学的思想。朱意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别人不能代替的,必须强调自学。他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他主张认为,学生最佳的学习过程,是自己读书,自己思考,反对别人把学习内容领会了,向自己灌输。他又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占有重要地位,但终究不能代替学生的作用。教师只是做一个引路人,“指引者,师之功也。”因此要少说话,多指导学生去实践。
近现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学生自学,学习要从问题开始。蔡元培认为,“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竟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陶行知极力反对注人式教学法,提倡让学生自己学。他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先生要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
题。”他重视试验,主张通过尝试去发明创造,“试验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来探新的生路”,并特别强调“不能不说是十分有把握但是愿试他一试”。他认为教育法的演进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
陶行知认为只有以科学的志向善于尝试才是最高境界的教育法。“须教他们不要以看书为满足,必在实验上去追求真知识”,因为,“善能独出心裁,干的与书不同,这孩子在将来便有发明创造的希望。”
第一阶段
教授法
花不开 果不结
第二阶段
教学方法
花 开 不结果
第三阶段
偶尔尝试
结 果
第四阶段
科学地尝试
美味果子
著名学者胡适明确提出尝试观,他的一本新诗集就取名为《尝试集》。他说:“我生求师二十年,今得‘尝试’两个字,作诗做事要如此,虽未能到颇有志。作‘尝试歌’颂吾师,愿大家都来尝试!”喊出“自古成功在尝试!”的呼声。他的尝试思想主要有三点:(1)树立尝试成功的新概念;(2)正确对待尝试中的失败;(3)希望人们一切都要大胆尝试。胡适有具体的尝试方式:一是注重自修,他认为“灌进去的知识学问是没有多大用处的”、“真正可靠的学问都是从自修得来的。”二是“寻找问题”告诫人们“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解答问题。”并说“没有问题的人们,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读书,锁在试验室里也不会有什么发明。
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比较系统地论述尝试教学思想。他明确指出:培养阅读书籍的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惟有让他们自己去尝试。”他认为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是尝试的宗旨。他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修订》一文中对此作了详细的阐述:“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这才和养成读书习惯的目标结合;因为我们遇到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都不能预言必然能了解,总是准备着一副心力,尝试去了解。”他又说:“无论成功与否,尝试都比不尝试有益得多;其故就在运用了一番心力,那一番心力是一辈子要运用的,除非不要读书。”
叶圣陶先生在他著作中,明确指出学生通过尝试会产生三种结果,而这三种结果对学生来说都会有收获:
(1)尝试成功了。“尝试的结果,假如真了解了,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印象必然较深,自己对于它的情感必然较浓。”
(2)尝试遇到困难了。“假如不能了解,也就发现了困惑所在,然后受教师的指导,就困惑所在加以解答,其时在内容的领悟上和方法的运用上,都将得到恍然有得的快感;对于以后的尝试,这是有力的帮助和鼓励。”
(3)尝试结果有出人。即使当教师讲解或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出比量长短的思索。”
叶圣陶先生在半个世纪前,已经比较系统地阐述尝试教学思想,这是非常有远见的,这是他留给后人的极重要的精神财富。
我国从古至今的教育家都重视尝试,闪烁着尝试教育思想。而当今的革命家也都强调尝试的重要性,且身体力行,自己就是一个伟大的尝试者。
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尝试思想。毛泽东同志的名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用通俗易懂的生动实例说明尝试的重要性。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统一战线、直到取得革命胜利都是伟大的尝试。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的名言:“摸着石头过河”就是要求大家敢于尝试。他明确指出:“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
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创办深圳经济特区就是一个伟大的尝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需要有千千万万的闯将去尝试。
江泽民同志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革命尝试,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这也是划时代的尝试。由于人类不断尝试改革,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十多年来,从尝试教学法到尝试教学理论的实验研究,就是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二千多年来的优秀的教育思想,有二千多万个中小学生参与实验,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尝试教学的理论体系。
综上所述,从古代教育家孔子、孟子,直到当今革命家毛泽东、邓小平,无不重视尝试,亲自尝试。尝试教育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尝试教学理论渊源于中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由此,在中国这块沃土上产生和发展尝试教学理论,这是历史的必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