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尝试中创新

当前位置 : 首页 > 尝试教学理论

在尝试中创新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15-01-19 * 浏览 : 530
在尝试中创新
作者:邱学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984    更新时间:2005-6-21    
      ★★★★★ 【字体:

从1980年开始,尝试教学实验研究到现在整整经历了20个春秋。教学改革的本身就是一种尝试,也是对旧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这20个来,走是一条尝试与创新的发展道路。实践规模从1个试验发展到60多万个,试验范围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并已传到国外。应用范围从小学发展到中学、幼儿园,从教学发展到语文、外语、科学常识等科目。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已从尝试教学法升华为尝试教学理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能尝试

  用将近10年时间,从实践上和理论上证明:"学生能尝试",打破了"教师没有教,学生不能尝试"的顾虑,确立了"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的观点,并已逐步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代表性著作《尝试教学法》出版。

  第二阶段:尝试能成功

  从1990年开始,用6年时间进行构建尝试教学理论的研究,主要解决理论上一个根本问题:"教师不先教,学生的尝试是失败还是成功"。结论是"尝试能成功"。尝试教学理论是"尝试成功说",区别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在20世纪初提出的"尝试与错误说"。系统提出了学生达到尝试成功的七个条件,从实践上解决了尝试成功的操作化问题。代表性著作《尝试教学理论研究》、《尝试·成功·发展》等出版。

  第三阶段:成功能创新

  在1996年,作为全国教育科学重点研究课题:"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通过了国家级专家鉴定,尔后获得了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此后,为了深化尝试教学理论的研究,开?quot;尝试教学与创新教育"的研究,主要解决"成功能创新"的命题。本文就是第三阶段研究的初步成果。代表性著作已出版的有《尝试开拓创新》、《尝试教学新论》等。

  这三个阶段是互相联系,逐步深化的,"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形成了尝试教学理论的主要框架。学生的尝试最后的落脚点应该是创新,尝试教学理论的指向应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但要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更重要的要让学生在"尝试中创新"。

  本文先分析尝试与创新的关系,再论证尝试教学与创新教育的联系,最后论述尝试教学作为一种创新教育模式怎样进行操作。

  一、 尝试与创新的关系

  尝试一词古今中外早已有之。早在2300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就说过:"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1)意思是,我虽迟钝,也要尝试,这道出了尝试的普遍性。查阅中国的权威语言辞典,都有尝试一词的解释。《康熙字典》中说,尝--试也;《辞源》中说,尝--试探;《辞海》中说,尝--试,如尝试。《左传·襄公十八年》中载有"诸候方睦于晋,臣请尝之,若何?"西晋学者杜预对"尝"字的注释为:"尝,试期难易也"。词语的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延伸,按现代社会对尝试的理解认为,"尝"是指探测问题的难易;"试"是指探测解决问题方法的有效性。这两个字合在一起为"尝试",是指对问题的一种探测活动,其目的是获得关于问题的难易及解决问题方法的有效性的信息,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创新"一词早在《南史·后妃传·宋世祖殷淑仪》中曾提到过的,是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的意思。(2)《现代汉语辞典》中有"创新"词目,解释为:"抛开旧的,创造新的。"

  在国外,"创新"的概念最初是与工业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外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他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概念。根据他的定义,"创新"指的是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在经济生活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结合。(3)我国阎立钦教授指出:"创新"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前人所未有的,即像现在说的创造发明的意思;二是引入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也叫创新。(4)由此可见,"创新"的含义比创造发明含义宽,创造发明是指首创前所未有的新事物,而创新则还包括将已有的东西予以重新组合、引入、产生新的效益。(5)所以,创新是有层次性的,对中小学生来说,独立地发现或获取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新见解、新的组合、新的用法等,都是一种创新。创新并非神秘莫测,高不可攀,也并非"天才"所独有。它是可以通过教育的培养和发展的。尝试与创新是密切相联的。"尝试是创造的前提,尝试是成功的阶梯"这一论断已被大家所接受。任何创造发明都必须从尝试开始,没有尝试就没有创新,尝试是发挥创造力的门户,因为尝试同模仿不同,模仿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重复别人做过的事,而尝试是一种探测活动,是为了解决新问题,思维没有固定的框架,不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现代科学的基本精神是实验精神,实验实质上就是尝试;一项新措施出台前,必须经过试点,试点也是尝试;农村研究新品种、新的耕作方法要种试验田,种试验田也就是尝试;打破旧制度建立新制度需要社会革命,革命本身也是尝试;改革旧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的教学改革也是尝试,……。纵观科学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一件件的创造发明,一项项的社会变革,不都是人尝试开始吗!

  发明地动仪的东汉科学家张衡早就说过:"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意思是不去探索,何来收获,也说明了不去尝试何来创新的道理。连搞文学的英国大诗人莎士比亚也懂得这个道理,他说过的一句名言:"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我国学者胡适在五四运动前后出版一本新诗集就取名为《尝试集》。他在书中作了一道"尝试歌":"我生求师二十年,今得'尝试'两个字,作诗做事要如此,虽未能到颇有志。作'尝试歌'颂吾师,愿大家都来尝试!" (6)并把南宋大诗人陆游的一句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改成"自古成功在尝试。"
  美国人最爱说的一个词是"try",它的意思就是"试",大家习惯与对于没有见过的东西都去"try"一下。比尔·盖茨在十几岁上学的时候就开始"try"计算机软件,后来没有读完大学,休学专门去"try",终于"try"出一个世界软件王国,当了微软公司的老板。什么都敢于"try",才有创新,这正是一个民族有生气的表现。(7)革命领袖都是伟大的尝试者。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尝试思想。毛泽东同志的名言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8)用通俗易懂的生动实例说明尝试的重要性。创立井岗山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建立统一战线,直到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是伟大的尝试,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次创新。邓小平同志是一个勇往直前的尝试者、革命者,他的名言:"摸着石头过河"就是要求大家敢于去尝试。他明确提出:"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9)创办深圳经济特区,在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等都是伟大的尝试,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又是一次创新。
  古代人类通过不断尝试,发现了"钻木取火",这是划时代的创新,才使人类走向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尝试带来了许许多多的科学发明创造,不断尝试带来了无数次的社会变革,尝试--创新--再尝试--再创新,不断循环往复,促进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尝试与创新是紧密相连的,是一个活动的两个方面,创新以尝试为前提,尝试以创新为目标
。尝试与创新是相辅相承的,在尝试中创新,在创新中尝试。大胆尝试,才能创新!
  二、 尝试教学与创新教育的关系
  先对尝试教学与创新教育的含义作一番分析。
  现实生活中有各种步同的尝试,主要有三种:生活中的尝试、科学研究中的尝试、教学中的尝试。
  生活中的尝试是指学说话、走路、骑车、穿衣服、拿筷子吃饭等,一般属于技巧性的;科学研究中的尝试是有目标的实验,一般属于发现性或创造性的;教学中的尝试是指学校中的尝试教学,一般是指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因此,尝试教学是尝试思想应用到教学中,是一种带有尝试特征的特殊的教学活动。它既是尝试活动,又是教学活动。
  一般尝试活动至少应由三个要素构成:(1)尝试活动的主体,指进行尝试活动的人;(2)尝试问题,这是尝试的目标;(3)探测活动,它是联系主体和问题的纽带,指尝试的过程。由此得出尝试教学活动的特点;(1)尝试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2)尝试问题,一般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提出;(3)探测活动,它是在教师主导下一种有指导的尝试过程。
  尝试教学理论是以尝试思想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哲学基础的,以现代教学论为时代特征的一种教学理论。它的实质是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在尝试中创新。它改变了教师先讲学生再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课本和学生互相讨论,依靠自己的努力,进行尝试练习去初步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行讲解。它有其鲜明的特征:"先试后导""先练后讲"。
  创新教育的提出是有时代背景的,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科技技术飞速发展,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即将到来。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提出:"面对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提高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到国家兴衰存亡的高度上来认识"反复强调:"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什么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对中小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恒于创新,基本上属于情感、意志、个性品格的范畴。培养创新能力应是初步的,创新是有层次的,对中小学生来说,依靠自己的努力,独立发现或获取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都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主要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远远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反而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模式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指向。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做。学生始终定位在被动的位置上,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不要求创新,当然也不会有创新。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必须转变寻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是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
  创新教育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尝试教学适应了创新教育的需求。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了尝试与创新的关系,结论是大胆尝试,才能创新。因此,以尝试为核心的尝试教学思想和尝试教学模式,完全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
  尝试教学模式冲破了以传授知识为特征的先讲后练的传统教学模式,树立了以学生尝试为核心的先练后讲的现代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教师先提出尝试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由于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思想束缚,学生可以这样试,也可以那样试,为学生创新留下空间,创设了良好的创新氛围。既然是尝试,可以争取成功也允许失败,环境比较宽松,思想比较自由,学生容易冒出创新的见解,标新立异的想法,尝试教学给学生带来了一个广阔的创新空间。学生解决尝试问题的过程是一种探索活动,也是一种创新活动,这样,尝试教学能够把学习系统知识和培养创新品质有机结合起来。
  尝试教学模式摒弃了学生对知识"现成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尝试中主动探索知识。从"吸收→储存→再现"教学模式转向"尝试→研讨→创新"的教学模式。尝试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的尝试为核心,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的纵横驰骋的天地。
  综上所述,尝试教学与创新教育是互相联系的。"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正是创新教育所要培养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学生在尝试中学习,依靠自己的努力,通过尝试练习去初步解决问题,正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敢于尝试,追求成功,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品质。
  最后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提出尝试教学思想,并不是个别现象。上海青浦经验明确提出"尝试指导,效果四授";江苏洋思经验(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教改成果)也提出,先学后教,学生先做题,教师再讲解;卢仲衡先生的自学辅导法,要求学生自学课本,自己做题,自己校对;北京特级教师张思明的"导学探索、自主解决"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自主地尝试解决问题;上海闸北八中刘京海的成功教育理论,也从帮助成功发展尝试成功等等。这些教改实验都闪烁着尝试教学思想,这并不是巧合,而是反映了时代的需要,反映了尝试作为教育现象的普遍性,反映了教育规律。这个问题值得教育理论界作进一步的研究。
  三、 尝试教学是一种创新教育模式
  前面论证了尝试教学与创新教育的密切关系,尝试教学适应了创新教育的需求。但尝试教学要真正成为一种创新教育模式,还必须用创新教育思想指导改造和完善尝试教学模式,进一步解决操作化的问题。我们必须处理好尝试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使它都能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激发尝试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会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尝试是学生的主体活动,只有主体积极参与,产生尝试的欲望,才能达到尝试的目的,创新的要求。所以,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尝试过程的每一环节中,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始终有饱满的情绪,兴趣盎然地投入尝试的全过程。
  精心设计尝试问题,使学生产生好奇,产生兴趣,出示尝试问题后,教师向学生说:"这个问题老师还没有教,谁能解答?"这句话本身就把学生吸引住了,教师还没有教能解答吗。有位教师上小学自然《磁铁》这一课时,先做了一个游戏,把一块木反竖立在讲台上,在面向学生的这面木板上,放一只用手帕做成的"小老鼠","小老鼠"里面放一块小铁块。在背向学生这面木板后面放一块条形磁铁,使"小老鼠"上下左右活动。在学生惊叹之余,引导学生思考、猜想,有的学生猜"小老鼠"内部一定有东西,木板后面一定有奥妙。使学生在好奇和惊声中饶有兴趣自己来解决"磁铁和力"的关系。
  尝试成功和教师赞扬,是学生产生兴趣的催化剂。尝试成功产生的喜悦,更促使学生产生尝试的冲动,创新的信心,其力量是无法估量的。一次成功所产生的兴趣,往往能推动第二次成功。成功→生趣→再成功→再生趣,形成良性循环。教师的及时赞扬,更使学生受到鼓舞,"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的解法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你真会动脑筋,长大一定是个出色的人才""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声象一股暖流流进学生的心田,将会产生无穷的力量,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有趣的,美好的。
  2、突出尝试问题
  提出尝试问题,是尝试教学的开端,它是尝试教学的目标。尝试问题的出现,促使学生产生疑问,从而激发学生认识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产生尝试的欲望。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创新的开端,也是创新的动力。
  尝试问题的难易要适度。尝试问题过于容易,会助长学生浅尝辄止,过易的问题其实不成为尝试问题,仅是练习题,学生只会说:"我来做",而不会说:"我来试试"。当然也不能过难,以免学生失去尝试的信心。
 尝试问题要引发学生创新,留给学生创新的空间。例如一位实验班教师在教小学语文《曹冲称象》,提出这样的尝试问题:"你们有没有比曹冲称象更好的办法?"让学生在赞叹古代曹冲聪明之余,同时向曹冲发起挑战。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创新的热情,竟想不到学生会说出很多方法。一个学生说:"曹冲用的是石头,比较麻烦。我不用石,用泥土,因岸边就有泥土,取土方便。把泥土一担一担挑到船上,等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泥土,不就是象的重量了吗?"又一个学生说:"我不用石头不用泥土,拿几个大瓢把水从船外舀入船内……"还有一个学生说:"我不用石头、泥土、也不用水,改用人,因为人听指挥,喊上就上,喊下就下。"显然这个办法更好,人可以自己走到船上,各人报一下自己的体重就行了。学生的回答,都闪烁着创新的火花。语文课文中《乌鸦喝水》、《怀丙和尚捞铁牛》、《司马光砸缸》等都可提出相同的尝试问题让学生思考,给学生留下创新的空间。
  有时尝试问题提出后,不要急于回答,先让学生猜想。猜想是一种直觉思维的表现形式,是创新的先导。历史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经过合理猜想和大胆尝试得到的。例如,先让学生把两个相等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猜想出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
  3、设尝试氛围
  让学生在浓浓的尝试和创新氛围中尝试。当提出尝试问题后,教师要设置尝试情境,用语言诱发,"这个问题老师还没有讲,谁敢试一试?quot;"这个问题有难度,谁能尝试?""请仔细分析其中的规律,你能不能发现?""你能不能说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你能不能想出与别人不同的解法?"……。使学生沉浸在尝试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最好的创新环境是民主的氛围。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到宽松自由,不受压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教师真诚的爱,才能创造真正乐学的环境,创新的氛围。只有在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有亲切感、安全感,才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力。
  创设尝试氛围,要求师生互相配合,要培养学生从内心说出六句话:"我敢试"、"我能行"、"我认为"、"我想知道"、"我有意见"、"我有问题"。
  1、重视尝试过程
  知识固然重要,但探索知识的过程更重要。同样,尝试结果固然重要,但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更重要。尝试过程是学生探求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也是创新过程。这个过程是逐渐由"试一试"逼近创新的境界。学生要主动参与,自觉参与,参与到底。
 首先要弄清尝试问题,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教师可诱导发问?看到这个问题同学们有什么打算呢?""关于这个问题,你们有什么想法?""你们想了解什么?""你们想解决什么?"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怎么办?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各种策略:自学课本,找参考书,向教师提问,与同学们讨论研究等。这里特别要指出:敢于向教师提问是极为重要的,这是尝试创新中的重要一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要问,而是有问题不敢问。学生心理上有三怕:一怕问题浅,教师嘲笑;二是怕问题偏,教师训斥;三怕问题多,教师厌烦。因此,学生宁可不求甚解,也不愿冒险提问。从学生的顾虑来看,都是教师所引起的。教师要设法解除学生的顾虑,鼓励学生提问,谁提问,谁上光荣榜,广开言路。
  如果学生解除了思想顾虑,真正发动起来了,他们会提出很多问题,使你招架不住,也可能把你问倒了。你可不要担心,真的把你问倒了,也是你的光荣,因为你培养了一个把你问倒的学生。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教《赤壁之战》一课时,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超前尝试理解课文。上课一开始,教师说:"你们读了课文有什么问题,看谁能把老师问倒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提出问题?quot;曹操聪明过人,为什么还会上当?""黄盖诈降,曹操怎么会轻易相信了呢?""曹操是个军事家,难道不知道船连在一起不方便吗?""黄盖把火船点烯后,他和他的士兵怎么办?"……
  学生得出尝试结果后,并不是尝试结束,应引导学生回过来想:"你这个新方法是怎样想出来的""你为什么这样想?""你把想的过程再说一遍"。这样做,不仅使学生领悟知识,更重要的是同时领悟了思维的方法,其实也在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要鼓励学生尝试到底,不要半途而废。学生在尝试中创新,不仅依靠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更要取决于一个人的意志和毅力。做任何事要有始有终,一干到底,这是创新型人才极重要的品质。曾经有人问爱因斯坦,他与普通人的区别在哪里?爱因斯坦回答说,如果让一个普通人在一个干草垛里寻找一根针,那人在找到一根针以后,就会停下来,他则会把整个干草垛掀开,把可能数落在草垛的针全部找出来。
  2、强调尝试合作
  现在的尝试教学活动不是个体孤立的尝试,而是在班级集体中的群体尝试。
  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既要竞争,又要合作,任何创造发明都离不开群体合作。因此必须强调尝试中合
作,培养学生合作尝试的群体创新精神,一种团队创新精神。
  目前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存在着独来独往的倾向,更应该在尝试中培养合作精神。同学之间合作解决尝试问题,遇到困难互相讨论,互相帮助。过去上黑板解答尝试题,都是各做各的,现在以2人一组或3人一组,以团队解答尝试题,他们分工合作,先集体商量,然后一人板书解题,一人检查验算。使他们在和谐温馨的课堂氛围中,在同学之间合作尝试中,在老师的赞美声中,在同学们的鼓励掌声中,沐浴着老师的爱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学生讨论是尝试合作的重要形式,教师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开口说话。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学生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思维的发展同语言有密切关系。语言又是交往工具交往能力的提高同语言又有赖关系。尝试过程中学生讨论是重要一环,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在学生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鼓励学生争论,学生要敢于发表意见,学会争论,在争论中合作。引发学生争论,必须设计出会引志争论的尝试问题,有一位数学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判断题:"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长方体(   )"让学生尝试判断是对是错。学生思考后,有的认为对了,有的认为错了。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让各小组展开讨论。课堂里讨论声时起彼伏,不时还有争吵声。讨论后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表讨论结论。认为"对"的小组代表,为了充分证明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拿出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跑到讲台前举给全班同学看,自信地说:你们看,这不是两上正方体正好拼成一个长方体吗"认为"错"的小组代表更不甘示弱,马上站起来反驳,为驳倒对方,他也拿出两个正方体模型,不过是一大一小的,在讲以前拼给学生看,还像律师答辩似的说:"你们看,这两个大小不同的正方体,能拼成一个长方体吗?"从学生的争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了。
  3、活用尝试模式
  尝试教学有一个基本操作模式,同时有四种变式,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教材情况和教学条件灵活应用,同时也要考虑"尝试中创新"的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先自学课本再尝试练习,学生往往会受课本例题的束缚,模仿课本例题,妨碍创新。在教学条件许可下,可以先尝试练习,再自学课本。这样不受课本例题的束缚,给学生留下更多的创新的空间,采用多种思路,想出多种解法。先尝试练习,再自学课本,用课本例题的解法来验证自己的解法,如果发现两者有不同,应进行比较,从中选择最佳解法。
  在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可应用超前尝试教学模式,能更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这已为教学实践所证明。超前尝试教学模式又称课外预习补充式。它是把基本操作模式的前四步提前到课前作为预习。上一堂课结束前,出示下一堂课的尝试题,教师可作简单的指导。学生在课外自学课本,解决尝试问题。下一堂课开始,立即检验尝试结果,接着进行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以及第二次尝试练习。
  这样做,把尝试过程延伸到课外,课外的预习是尝试的开始,自己从课本中探索,初步解决尝试问题;内是尝试的延续,检查尝试的结果,理解教师评价,再次时行尝试练习;本课结束时,布置下节课的尝试问题,又是下一次尝试的开始,这样循环往复,学生始终处于尝试的状态,掌握尝试的主动权。
  实践证明,这种超前尝试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增强超前学习的意识,更有利于尝试中创新。由于尝试过程的前四步移到课前,要求学生独立尝试,并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上课开始就进行学生讨论,节约了大量时间,就有可能在课内基本完成课本上的练习,减少了家庭作业量,因此学生的作业负担反而减轻了。
  按照尝试中创新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试验瓣的尝试教学模式,使尝试教学理论进一步得到发展。
 
 1、评价尝试结果
  学生尝试的结果要及时评价,学生讨论"是学生对尝试结果的自我评价,"教师讲解"是教师对学生尝试结果的评价。
  评价尝试结果应该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倾斜。对学生的新解法、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受到重视。评价就是一个指挥棒,要指出尝试中创新"的方向。
  例如,小学生学习20以内加法,8+5=13,启发学生在尝试中说出许多算法:
  8+5=8+2+3 (这是课本上的算法)
  8+5=5+5+3 (把8看成5+3)
  8+5=10+5-2 (把8看成10-2)
  后两种算法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具有创新成分,应受到鼓励,让学生灵活应用,不要只允许用课本的算法。
  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尝试中的成败,争取成功,也允许失败。不成功,再试一下,直到成功。尝试失败了,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挫折,需要教师的谅解和帮助。
  学生评价自己的尝试结果,不要受别人的影响,而轻易放弃自己正确的看法。
  以上对尝试过程中的几个主要环节进行分析,用创新教育思想作为指导,更好地完善尝试教学模式,把尝试教学与创新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的"尝试创新"教学模式,还需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研究。
  "尝试中创新"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创新,相信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
  21世纪,给孩子一个全新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