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尝试,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之成立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论“尝试,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之成立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22-01-22 * 浏览 : 266

 “尝试,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之成立

苏春景,石彩红

(鲁东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烟台 264025

摘要:虽然现今教育界对尝试教学非常重视,并且国家对尝试教学的认可度也非常高,但郭振有先生一文《尝试,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发表后,并没有得到教育界应有的重视。中国的教育改革应该根植于本土用适合本国国情的教育理论,这不仅是契合实际的明智之选更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本文将从尝试教育理论是扎根中国土壤的完整理论体系、有胜于古亦有胜于洋、尝试教育理论有重要价值且在教育界受到广泛关注等四个方面论证“尝试”作为中国教育改革一个核心理念的必然性。

关键词:尝试;文化自信;核心理念

 

 

原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振有曾评价尝试教育为“符合教育规律、切合中国教育实际、能够解决中国教育问题、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郭振有在“尝试,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一文中,明确指出尝试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但是,郭振有的这一论点却没有得到教育理论界应有的关注,中国教育理论界依然是沉默一片,言人人殊,有些学者仍然热衷于推销外国教育思想而忽略了本国土生土长的教育理论。本文从郭振有论点出发,进一步论证尝试教育理论作为中国教育改革核心理念的必然性,支持中国自创的教育理论,中国教育必须具有足够的文化自信。

一、本土教育理论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一剂良方

邱学华的尝试教学理论萌芽于中国的尝试教学情结,根植于中国的实践大地,是在借鉴了中国的尝试理念前提下,经过长期实验、不断发展的结果。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等地区,都有自己的实验点,实验班级达到70万个,尝试像一条红线渗透在中国教育理念的各种实验当中。国外教学流派繁花似锦,令人眼花缭乱,虽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植根中国大地的教育实验改革提供了可借鉴性,但是每个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基因与特色,必然不能生搬硬套。教育改革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研究对象是学生,改革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心灵健康,改革过程必须步步严谨逐步推广,改革必须经得住时间检验。[]中国原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教育设施的便利性与教育工具的现代化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但是,本土教育最大的价值是文化适应性,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能铸就经得住时间检验的具有民族性质的教学法。

国内外教育理论数不胜数,但实际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却占极少数,究其根源还是可操作性差。仅站在理论层面的教学法,让一线教师感到无从下手,不符合教学实际,即便推广也收效甚微;仅站在实践层面的教学法,缺乏理论支持就犹如中空一般,可能短时间内有成果,但持续性差,不具备发展性。尝试教育理论作为中国本土成长的教育理论,扎根于农村、服务于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理论中当之无愧的核心理念。

二、尝试教学作为中国教育改革核心理念的必然性

(一)尝试教育理论:扎根中国土壤的完整理论体系

拥有系统化且具严格化的理论体系特别要具有中国特色才是教育改革核心理念的前提。1960年代邱学华在教学领域率先提出“先练后讲”的概念;70年代亲自在农村中学进行先试后导的探索性实验;80年代在进行了大量且系统的教育实验后,尝试教学法被正式提出并成功推广;到20世纪90年代时,尝试教学理论在中小学的许多学科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尝试教学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吸取了从古至今教育家优秀的尝试思想精华,从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逐渐发展为尝试教学法,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实践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为尝试教学理论,最终成为一套植根中华文化的内容完整、逻辑严密的教育理论体系。

(二)尝试教育理论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尝试教育理论被广泛应用,影响了全国各地的教学改革,各地师生对尝试教学认可度极高,毫不夸张地说,在近20年或30年的教学改革中都能找到尝试教学的影子。不仅如此,尝试在教育改革中的战略性地位被大量实验成果证明:洋思中学在教育改革中以“先学后教、当堂练习”为核心导向,取得了重大成功;杜郎口中学在教学过程极其重视预习、展示以及反馈这三个环节;刘京海主张的“尝试成功”课堂教学模式的三个步骤“帮助成功、尝试成功、自主成功”等都与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更难能可贵的是,“尝试教学法的实验研究与推广应用”荣获2014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并且尝试教学也已经渗透到其他教学流派理论与实践中,成为其更好发展的催化剂。

全国对于尝试教学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据不完全统计,有关尝试教学的论文已经达到三万余篇,公开发表2000余篇光是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会收到的论文、实验研究报告、教学设计达20多万篇。1994年,“尝试教学理论研究”成功入选国家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1996年,这一课题顺利通过全国教育规划领导小组评估验收,并获得领导小组的一致好评。迄今为止,邱学华已著书60多部,撰写的论文在国内外发表近百篇,其中主要论文已译成日文、英文、德文、俄文、韩文等多国文字。教育理论界和各种教育媒体早已对尝试教学思想给予颇多关注和重视:《中国教育报》4次整版介绍,《中国教师报》2次整版介绍,《人民教育》曾专门出版《尝试教学专辑》、《尝试教育专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尝试教学理论丛书》一套,共计8本,天津教育出版社等将陆续出版《尝试教育理论研究丛书》一套,共计16本。尝试教学研究已有系列研究专著:《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论》、《尝试教育研究》、《尝试教学理论》、《尝试教学策略》、《尝试·成功·发展》、《怎样用尝试教学法上课》、《小学数学尝试教学设计》、《小学语文尝试教学设计》、《中学尝试教学设计》、《邱学华尝试教学法简明读本》等60多本。纵观国际教育界,一种教学流派有如此完备、如此丰富、如此详细的理论基础,是不多见的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尝试教育理论有胜于古,有胜于洋

经过60多年的努力,尝试教育理论凝聚了国内外古代和现代教育思想的精髓,形成了系统完备的理论基础,推动了我国教学思想的逻辑发展。早在上世纪80年代,河南大学陈梓北教授曾撰文评论:尝试教学法有胜于古,有胜于洋。[]

1.与时俱进:尝试教学理论有胜于古

尝试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易经》。殷周时代《易经》第四卦“蒙”中指出:“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师长不要强迫教育孩子,而应等孩子来求教。究其根源,孩子具有主观能动性,只有孩子产生内在教化需求,师长的启蒙教育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孟子·离娄下》中有“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能自求就能自得,不自求就无得,自求有益于自得”孟子强调学生有需求,自己想学才能有所收获。尝试教学法通过继承中国古代先学思想,激发学生创新和独立探索新知的愿望,给学生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架,真正实现“学习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邱学华语)

《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以说是邱学华尝试教学思想“先试后导、先学后教”的雏形。但孔子却没有明确表述我们该如何启又如何发?“启而不发”在当今一线教学中仍然存在。尝试教学法第一步出示尝试题就是“启”的最好开端,紧接着让学生自学课本,学生自然而然就“发”了。由于学生的学习程度不一,在尝试练习中,教师就可以准确为学生定位,进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画龙点睛。

《学记》中提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生只有经过尝试练习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再次进行学习才能促进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尝试教学法对于“教然后知困”有不一样的解读,教学难点划分标准依据的是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教师课前认真备课,先知“学生之困”,抓住学生学习的“痛点和难点”,后进行授课,将教学效率最大化。尝试教学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着眼于培养学生知识探索技能。正如明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指出的那样: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教师充当的是“引路人”,同商量。无关于探索成功与否,能够让学生真正获益的是尝试的过程。由孟子的我虽不敏,请尝试之”到1916年,胡适出版《尝试集》,提出“自古成功在尝试”,构成了一个尝试理念,这与后来邱学华提出尝试,不谋而合。尝试是中国的特色,尝试是中国的精华。

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明确地指出“教学、教学,教学生自己学”。最好的老师不是教知识,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主动学知识,是基于他们自己的思想需求和思想预测而进行思想选择的过程,所谓思想的寻找过程确切地说其实是思想的构建过程、创生过程。[]尝试教学在吸取中国古代先学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尝试教育理论植根于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不断汲取中华教育思想的营养,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教育的优良传统,有胜于古。

2.博采众长:尝试教育理论有胜于洋

在为《尝试教学法》的题词中,原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刘佛年教授写道:它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而实践的方法又简便易行,几乎每个小学教师都能掌握,每个学生都能适应,它既有一个大致的模式,但又反对机械搬用,强调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应用。在《尝试教学论》中专门有一章单独来谈“尝试成功说”,邱学华认为尝试能够促进旧知识的迁移,在教师指导与学生互补之间通过教材支撑以达到尝试成功的目的。[]谈起邱学华的尝试成功说就不得不提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从字面意义上看,两位教育家对尝试教学的看法是相悖的。下面我们从理论和实验两个部分对二者进行比较。

第一,从理论角度来看,二者的哲学基础以及学习机制都大不相同。

首先是哲学基础。试误说的实验对象是动物,而动物的特性是不具备思维能力且只为了生存而活动。试误说将一切复杂的观点看成是简单化观念和感觉的联合,单纯用刺激反应联结来反映人的学习。这种把人看作是一台简单机器否定人内部主观世界的理论,过于机械和简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尝试教学法不仅是实践中发展而来的教学理论,更是一种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根基的哲学思想。“教”是外部原因类别中改善学生心理的外部条件;“学”是内部原因类别中改善学生心理的内部基础。自学能力才是决定学习效果的真正内因。波普尔曾经指出:“任何科学理论都是试探性的、暂时的、猜测的,都是试探性假说。”[]从波普尔科学哲学观看尝试的哲学基础,只有通过不断尝试,才能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审辨思维。

其次,二者的学习机制大相径庭。依照桑代克的理念,任何学习行为无关乎是简单还是复杂,都可以用刺激反应联结去概括,联结发生的多少决定学习行为的复杂与否。尝试教学则认为知识不是通过固定的记忆存在于大脑中,而是以特定结构形式存储。在原始认知结构中,输入的新知识会与其进行联结、同化,进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完成认知的升级。尝试教学更加侧重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承认孩子能够像成人那样拥有独立的研究能力,这里所指“研究”并不是说研究内容的深度如何,而是更加侧重于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第二,从实验角度来看,实验基础以及对结果期望也迥然不同。

就实验基础而言,桑代克的试误说将动物作为实验对象,在实验过程中动物一直是实验主体,但是却将得出的实验结论同理推广到人的学习上,从根本上消除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即便后期桑代克对人的学习做过大量研究,但也只是在为试误说寻找更充分的论据。由于他一开始的出发点就不是以人为研究对象,而且没有用于课堂教学,所以用试误说来解释学生学习本质未免过于牵强。尝试教学理论创立的初衷就是服务学生,始终将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一切实验结果都是以人为出发点。不仅如此,尝试教学理论提出的基础是对近三千万学生的教育实验,实验目标是学生,实验室是课堂,并且又有几十万一线教师以及科研学者的实验数据和理论作为支撑。

就结果期望而言,桑代克在学习过程中将“试误”作为学习的主线,因此尝试的结果也必然是盲目的。试误说对尝试结果不设定任何目标,对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科书的示范作用视若无睹,只强调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循环往复的尝试错误中取得成功且以浪费学生时间和削弱学生自信心为代价。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一听到“尝试”二字就望而却步,但邱学华受到尝试错误的启发,提出的尝试成功说是有指导的尝试,不仅应用于课堂教学,而且通过尝试教学的前提条件保证了尝试结果的成功,并且获得成功结果的概率高达80%。尝试教学不是单纯的教学理论,而是融入到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的系统性教学活动。在投入较低时间成本的前提下,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赢得更多自我成长的机会。不可否认,桑代克是首位将“尝试”概念引入学习中的心理学家、教育家,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遗憾的是他所提出的“尝试”之概念却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而邱学华尝试教育理论最大的贡献是引入课堂、惠及师生、落实到位。当提到邱学华时,我国知名的教育学者柳斌先生这样评价:“邱学华的贡献在于把‘尝试’这个概念引进到教育、教学中来,这本身已是从哲学高度上进行思考。”

邱学华在独自探索适合本国国情教学法的同时,也虚心吸取外国教学法精髓,以本土为基础,外来为补充,批判继承外国教学理论。综合国内外多种教学法,彼此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流、长善救失,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华民族特性教学法的成功之路。

第三,研究表明,邱学华与杜威、苏霍姆林斯基及赞可夫的发展轨迹极尽相似:

1)人物经历

首先,四位教育家任教的时间都较早:赞可夫和邱学华同为16岁开始投身教育事业苏霍姆林斯基是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界和谐统一的大教育家,而他成为一名教师的时候也仅仅17杜威早在20岁时,就已经步入讲堂,立志终身奉献给教育事业。其次,这四位教育家都扎根农村,对农村的教育发展状况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将研究方向聚焦于基础教育改革。再者,四位教育家都在高校接受过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训练。

2)理论建树

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改革者之一,杜威的理论著作中清晰体现实用主义意味,对20世纪初的中国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赞可夫创作的《教学与发展》一书是他将近20年的教育研究成果的结晶,该书阐述了赞科夫在实验过程中创建的小学教学新教学论体系,为教师把握教什么、如何教、怎样有效教学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苏霍姆林斯基在总结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作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该书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案例有机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为众多的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邱学华的所有作品,都设身处地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理论思考恰似高山流水、语言朴实、意味深长。从教学理论的角度来看,有关尝试教学法的研究论文已在国家权威报纸(如《教育研究》、《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上发表。《尝试教学法》获首届教育理论优秀著作奖,尝试教学理论及其系列研究丛书已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尝试教学理论研究已在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并获得了全国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尝试教学法几乎被纳入了所有与教学法内容有关的教科书和词典,并且尝试教学法和尝试教学理论已被编入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丛书。[]

3)实践效果

四位教育家的教育理论逻辑发展健康,最终都成为教学流派,实验被大范围推广:初始职业是乡村教师——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深入学习与研究教育学、心理学——毕业留校继续从事教学研究——创立学校,开展教育实验——提出新的教学模式——创立教学流派——成为著名教育家。这条路是一条教育实践——理论学习——改革试验——理论升华——大范围推广实验的道路。[]

相比于外国教育理念,尝试教学理念更加适合中国国情,且推广应用范围广、渠道便捷,有助于大规模提高教育水平,更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相比于外国教育家,邱学华的功绩并不比外国教育家差,甚至更擅于探寻符合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有机结合,不盲目崇外,在对立中追求统一,洋为中用,有胜于洋!我们应该尊重和推崇我国自己的教育家,这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四)尝试教育理论的重要价值

1.创建中国特色教学流派

1977年至今我国改革实验的教学法120余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顺应改革开放的浪潮,我国教学法改革试验迎来发展的良机,风格独特的教学流派也在教育教学领域涌现。在120多项教学法的基础上,升级为教学流派的25项有余,其中具有“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中国特色教学流派有10项之多,比如:刘京海的成功教育、邱学华的尝试教育、顾泠沅的青浦实验、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黎世法的异步教学法等等。从古至今,国内外教学流派数不胜数,但是要说水平高且经得起时间磨炼、实践考验的教学流派,尝试教育理论当仁不让。

西方的教育思想必然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想用西方的“营养”来补给中方的“胃”,难免会导致“水土不服”。中国教育界应该有适合自己国情的特色教学流派,不能成为外国教育实践的工具,中国应使用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习惯与口语方法相一致的教育理论来为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教育实践做出贡献。尝试符合这方面的要求,应该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理论。扎根中华文化的尝试教育理论在沐浴60年教学改革的风雨中举步维艰,经过40余年的教育实验走出了一条不断向好发展的健康轨迹,获得国内外一致好评。

中国教学流派若想走向世界,不应该只去验证国外教学模式是否合理,而应该努力探索能够体现中国民族文化与国情特色的本土教育理论。尝试教学模式的思想与原理是由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发展而来,且操作程序要求相对稳定并具规范化,被美国佛州大学瓦格纳教授称为“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实验之一”。独具特色的推广模式促使尝试教学持续不断向好发展,定期的研讨会使理论支持与实践成果及时沟通,并驾齐驱。经过40年实践经验的不断磨练,尝试教学流派特征鲜明,使“尝试”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

2.尝试教育理论对课程改革影响深远

2018年“新文科”正式提出,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巨大的社会变革时代应该是哲学和社会科学的伟大发展时代,是需要理论和思想且必须产生理论和思想的时代。作为未来形成民族文化意识的主战场,新文科教育在产生影响力、吸引力以及塑造力文化方面,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坚定文化自信,首先需要正视的就是教育教学内容中国化问题,教育工作者应该致力于打造属于中国本土的教育教学理论,将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以及中国价值贯穿课程改革的始终。当今课堂,往往存在着“重设计,轻实施”、“重讲课,轻自学的现象,传统学习重复性较高,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明确概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以概念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吸收。从而使“学习”发生质的变化,尝试教学方法的出现正好适合这种改革需求。如今,新课改基础教育教科书中安排了区别于新授课也有别于练习的学习板块,如“试一试”、“做一做”等。学生亲身尝试,将抽象性概念具体化,根据自身学习实际,在试一试环节自主探究知识与技能,张弛有度地实现了在学习中提升能力。不仅如此,“试一试”还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运用旧知识探索新知识,不仅能够巩固加深先前掌握的知识还能够为后续新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对于尝试教育的本质,邱学华这样总结道:“请不要告诉我,让我先试一试”、“做到做不到,试一试就知道”。如今,这在教育界广为流传,早已深入人心。

3.“尝试”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性发展

作为一种优秀的本土教育理论,尝试教育理论重视“尝试”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将学生尝试与体验的过程上升到重要位置。尝试是创造的前提、尝试是成功的阶梯,[]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尝试开始,没有尝试就没有创新,尝试是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先决条件。教师首先提出测试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因为他们没有思想上答案准备的约束,因此学生可以开动脑筋进行各种尝试。尝试教育是一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为学生营造一个留有创新空间和培养创新思维的良好环境,来帮助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4.“尝试”教育理念奠定了翻转课堂发展的根基

尝试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由无疑到生疑再到解疑的思维能力,尝试教学理论经过实践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先学后教、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教学策略,凝聚力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问题意识、产出导向、学生中心的改革理念,有机渗透了自主性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础教育改革的突出亮点,无论是从教学理论还是从教学思想,尝试教学始终将“学生中心”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其中,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精髓不谋而合。翻转课堂以“先学后教”的教育理念为核心,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了一个集独立学习、协作学习、创造性学习以及终身学习于一身的教育环境,打破了传统教学在时空上的限制。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教育的外在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尝试为内在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翻转课堂未来的发展趋势必是将更多的本地化元素整合到课堂设计中。

在信息社会,教学理论与时俱进,主张学生在行为上要完成从被动接受外部刺激到主动处理复杂信息的转变,这与尝试教育的精髓不谋而合。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必须提供信息资源和学习环境,以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指导学生独立学习。尝试教学为翻转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发展根基,翻转课堂将尝试教学在信息技术时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

三、结语

尝试不仅是一种哲学、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文化,大力推广尝试教学实际上就是弘扬文化自信。尝试教学首先锻炼的是一种尝试的勇气,像跳伞、攀岩、蹦极等活动都是培养的人超越自我的勇气。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尝试的勇气,通过尝试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培养学生不放弃、不抛弃、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许三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民族音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孔子礼乐治天下的思想深刻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中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和蒙古长调民歌早在2000年左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针灸、中国医药长期受儒学和道学的熏陶和浸润,立足于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在人类医学史上做出了永垂不朽的功绩,2015年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成为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中国美学最传统的表达——国画,是中国文化之精髓,位居世界珍品艺术行列,对国际绘画影响深远。文化自信是中国持续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教育是国家之基,发展与时俱进高价值的教育理论,最宝贵的资源是教育研究者的文化自信。

尝试教学法风雨6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文化自信更坚定,中国原创的教育理论应该有足够的自信推向世界。尝试教学植根于中国教育大地,拥有完备的实践操作模式,尝试思想在课堂中易于实践,集科学性与创新性于一体。中国的教学改革不能用外国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我们极力赞成郭振有先生的观点:尝试,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用中国人自己创立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改革,这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事实上也是如此,只不过有些人相信外国人却看不起自己的东西而已。尝试作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主要是在于尝试本身的生命力及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尝试教育理论值得推向世界,我们更应该应该有足够的自信推动尝试教育理论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