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当之无愧的教育家
第十五章 当之无愧的教育家
一、什么是教育家
在我国当代教育理论界,一提到教育家,人们似乎都非常谨慎,也非常警惕,认为,中国当代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教育家。而一提到域外,一提到古代,我们的原则便为之一变,将教育家的称号按到一个个名家的头上。
诚然,夸美纽斯、杜威、赫尔巴特、裴斯泰洛齐、凯洛夫、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布鲁纳、布卢姆、皮亚杰等人,孔子、孟子、墨子、老子、荀子、朱熹等先贤,当然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但是,为什么当代那些同样当之无愧的教育家,却无法得到人们的认同呢?
杭州
进而,
邱学华在小学数学教学法研究方面有很高造诣,他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出名,写了很多著作和文章。他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在教学法领域内第一个敢于尝试吃“螃蟹”者,早在1980年他就独创了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影响很大。他创造的数学口算表,至今仍然采用。他主持编写的《小学数学教学法》,今天的许多的教学法著作仍是用它的体系。
邱学华创立的尝试教学法实验已经由小学数学延伸到了小学语文等其他课程,又发展到了中学、大学,并从普教发展到了幼教、特教。尝试教学法已不仅是一种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而逐步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尝试教学理论。在此阶段,他的最大贡献是尝试教学理论的构建与实验。
90年代开始,邱老师为使尝试教学研究走向实践,经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批准成立了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会,并开始在全国各地建立“尝试教学研究实验基地”。研究会设理事会,由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教研员等组成。实验基地发展迅速。1992年4月“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下设106个子课题配合研究。邱老师把尝试教学理论的内容创造性地概括为历史渊源、实质特征、理论基础、尝试成功因素分析、教学原则、教学模式实践效果等,有理有据,严谨科学。他并不停留于理论上的分析,亲自深入到教学实验第一线,时刻关注实验的进程。所以当1996年10月,中央教科所等单位的教育专家对课题进行了鉴定时,他们一致认为: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为基础教育的学科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实际效果显著,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新尝试。这标志着尝试教学理论的建立。至此,邱学华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不断尝试,不懈追求,终于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举世瞩目的尝试教学理论流派。
1998年,邱学华明确提出“尝试与创新”的研究主题。
2002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第十一届尝试教学法研讨会上,他进一步思考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他明确提出,实施新课程呼唤尝试学习。于是,他的研究重点开始关注尝试学习的原理、策略与实践。
进人新世纪之后,邱学华开始对尝试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归纳,从而为尝试教学流派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将自己长期以来的研究成果和许多优秀教师的实验成果汇编成“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丛书”。这套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丛书的出版发行,标志着尝试教学理论已趋向成熟,已建立了较好和完整的理论框架和操作模式。
汪刘生从人类教育史角度进一步分析了那些为人类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教育家,诸如我国的孔子、陶行知等,国外的苏霍姆林斯基、赞科夫等,他们都是长期坚持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理论联系实践,通过实验推动了教育理论的发展,将经验升华为理论而成为教育家。书斋里生成不了教育家的。邱学华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反思自己而成为一位教育家的。诚如他自己所说的:“我深信,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源泉,因而我始终没有离开讲台。我的许多新方法、新思想,都是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萌发出来的。”
邱学华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聪明好学,能力强,文笔好,当过10年大学教师,又是
汪刘生还注意到一点:赞科夫进行了长达20年之久的教育实验,才提出他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同样,邱学华也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尝试教学实践,才提出他的尝试教学理论的。而且历经25年经久不衰,应用规模越来越大,被教育界称为“邱学华现象”。
汪刘生进一步考察了我国现代教育家在国外产生巨大影响的人,他认为,这其中,邱学华是佼佼者之一。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二、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教育家
尝试教学,其实是一场教育的革命,一场静悄悄的教育革命。
一场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的教育革命。一场至今仍然具有前瞻性和引导性的教育革命。当
正像
现在,我们发现,这样的观点与教学法,可能已经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大家也都已经全面接受了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练习为主的“三主”教学模式。这些,我们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是洋思教学模式、杜郎口经验转变了人们的观念,是这些名校吸引着人们的眼球。然而,我们需要正视的是,尝试教学其实早于它们二十多年便开始了一种教育与教学的革命,这些名校,可以说是第一批享受到了尝试教学思想带来的甜头。
著名教育学者戴汝潜对尝试教学的评价则更让人震撼了。
……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终生学习,不停地使自己变成一个“人”,不断地实现自己的潜能。“寻求走向完人的理想道路”。很明显,这条道路的“金钥匙”就是“尝试成功”!人类的第一项划时代的技术发明——“钻木取火”不就是光辉的范例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我们把“尝试成功”推崇为人类第一笔最伟大的精神财富未见得不妥。如是,我们的祖先燧人氏就该算是“尝试成功”的鼻祖了。当然,这里并非要作什么考证,只是要说明今人理应珍爱“尝试成功”的宝贵。很自然地,建立在“尝试成功”理论上的尝试教学法也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这里
苏州大学高级访问学者赵公明这样评价尝试教学:
尝试教学理论是丰富的中国教育思想的现代表达、尝试教学理论具有走向世界旺盛的生命力。尝试教学理论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教育思想吸取精华,以中国教育中合理尝试思想为內核,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艺术是如此,教育亦是这样。所以,我们说,尝试教学理论具有走向世界旺盛的生命力。
2000年,《人民日报》记者白直曾用《10、20、50》进行了尝试教学法的数字化速写:50年前,16岁的邱学华在慌乱中用故事度过了第一节课,也埋下尝试教学思想的源头——以学生为主,激发兴趣。5年后,身为校长的他考取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从留系教研起酝酿20载,1980年邱学华针对传统教法弊病开始系统试验——从“先讲后练”到“先练后讲”,成效显著。转眼50年。如今,当初的一个实验班已发展到60多万个;范围遍及大陆、港澳台及国外;覆盖中小学及幼儿园各学科;建立起1500多个实验基地;有近100个市、县(区)全面推广尝试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名誉校长刘佛年教授指出:“(其)发展之快,规模之广,在过去是很少见的。”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高度,尝试教学法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我国当代教育史上最为经典的教学法之一。也因此,很多人汇聚到了尝试教学这面旗帜下。
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苏春景一直跟踪研究邱学华。他认为,邱学华是中国教育界,“从小学教师成长起来的教育家”。他在研究邱学华的过程中,除了看到了大家都能看到的“邱学华现象”以外,他还指出一点:“勤奋敬业的教育与教学实践,满腔热情执着于教育教学改革,全面系统的教学法实验,富有创意的教育理论升华,综合展现于邱学华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融为一体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实现了由教师向教育家的自然转型,也为教育界提供了教育家成长的典型范例。”
邱学华的尝试教学理论与尝试教育理论与实践,没有生硬的舆论拔高,没有抽象的理论渲染,没有外部的行政命令,而是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瓜熟蒂落,成为中小学教师口服心服的教育家。研究邱学华的心路历程,会生发出对教师成长之路的不可多得的启示,从而激励千百万中小学教师爱岗教业,在从事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成长为一个又一个中国特色的教育家。
1992年苏春景教授在济南认识了邱学华先生以及尝试教学法。在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中国当代教育改革家思想”系列讲座期间,他便在内心暗自认定:邱学华“才是中国的教育家”。从此他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就是“邱学华和尝试教学”。他认为,邱学华从一个小学教师成长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家,给教育界留下许许多多有价值的启示。
饶有意味的是,在很多理论研究工作者那里,在中国教育界很多持怀疑论那里,都认为中国当代缺少真正的教育家,而苏春景则大胆地提出来,邱学华才是真正的教育家。他认为,教育家的出现相对于文学家、科学家等,来得更加艰辛和痛苦。他需要接触成千上万的学生,他需要对所教学科了如指掌,他需要进行有根有据的经验反思与理论升华,而不是无病呻吟,尤其需要时间的考验和岁月的历练。
苏春景发现,大教育家的从教经历都是相当漫长而丰富的,但这恰恰是真正的教育家一个重要的标志。而邱学华,一生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这是他成为教育家的首要原因,也是邱学华作为一个真正的教育家的重要标志。
苏春景在研究过程中,进一步指出,教师而至教育家转型的基本条件,就是长期的、有效的教育教学实验,教育实验是教师而教育家转型的催化剂和关键。而邱学华与教学实验一共经历了五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由纯粹的教学试验到教学理论研究、学习的飞跃(1951—1960)。第二次飞跃:由教学理论朦胧地指导实践到自觉地运用教学理论主动地进行教学试验的飞跃(1961-1982)。第三次飞跃:教学实验由点到面、教学研究由萌芽到成熟的飞跃(1983-1991)。第四次飞跃:由教学法到教学理论的飞跃(1992—2001)。第五次飞跃:由尝试教学理论自身的不断完善向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融为一体的飞跃(2001-至今)。
邱学华以小学数学为依托,以小学数学尝试法为突破口,矢志不移,经历五次飞跃,走出了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育专家→教育家的转型之路。
邱学华的成长历程,既是邱学华本人成长为教育家的个案特征,也启发我们认识到一点:真正的教育家,必然是在漫长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经过历练,并能脚踏实地地潜心教学、用心思考,以一种使命感与大爱之心融铸而成的人。借用一句过去年代里曾广泛流行的一句话,就是:教育家同样是一种用“特殊材料”铸就的“大写的人”。
苏春景进而指出:
在邱学华这里,艰辛走过50余年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探索之路,是成长为教育家的源泉;
一直衷情于教育改革,不断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根本问题,是成长为教育家的基础;
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在尝试之路上尝试构建“尝试教学理论”,是成长为教育家的关键;
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融为一体的模式,致力于中国国情下的教育理论思考,是成长为教育家的生命力所在;
不玩花架子,兢兢业业搞较大实地的教学实验,创造出形成自我特色的校本研究,是成长为教育家的特色;
握紧时代脉搏,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是成长为教育家的亮点;
虚心学习的人格气质,通俗易懂的写作风格,平易近人的待人方式,乐观向上的人生追求,精力充沛的身体素质,是成长为教育家的良好氛围。
以上因素的有机结合,形成了邱学华的风格,也铸就了教育家的品质。它将留给千百万中小学教师无尽的思考。
至止,我们可以将“邱学华到底是不是教育家”的疑问解决了。事实上,中国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
三、“直扑教育的天职”
中国并不缺乏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与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成果,缺乏的是能持之以恒推广应用的行动者,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探索者。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有许多先进的教育科研成果在推广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衰减甚至消失,而尝试教学实验研究成果在全国的推广应用中能够经久不息、长盛不衰,并正以强大的生命力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究竟是什么力量起到如此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一定是邱学华尝试教学思想的先进性、教学认知过程的科学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易操作性能够被
其二,是尝试教学法本身所涵有的教育规律与教育真理。云南省玉溪市教科所李永云所长总结出了尝试教学法的几个重要特点:一、尝试教学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尝试教学研究成果的推广过程,是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尝试教学先进的思想理念,不断创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不断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行之有效的推广方法,是尝试教学走向尝试教育的成功保证。二是尝试教学的针对性。尝试教学思想符合教育方针的目标要求、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它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潜能开发,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思想、促进专业发展。三是尝试教学的科学性。“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学生能在尝试中成功”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操作模式的基本式及多种变式符合教师由模仿走向成熟的发展规律,符合推广成果的应用规律。尝试教学的“尝试指导原则、准备铺垫原则、即时矫正原则、合作互助原则、问题新颖原则、民主和谐原则”符合教学规律。四是尝试教学的实用性。尝试教学的“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教学特征,容易被教师所认同、接纳和内化。一方面“尝试”通俗易懂,又具有极为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教学操作简便易行,变式灵活多样,可操作、好操作、易操作,不仅容易被广大教师认同和接纳,而且能够广泛推广和持续发展。李永云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论述道:“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而尝试教学,恰恰可以引导教师走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教学“磨道”和长期封闭式教学形成的“高原期”,走向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使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丰富教学实践经验,体验到尝试教学带来的效果,实现了教师由认同、接纳、内化到个性教学和特色教学的发展创新的转化,从而感受到教师的快乐与幸福。
笔者曾在《教师月刊》2014年第6期上撰文谈邱学华的教育家之路,曾用了这样的小标题:“直扑教育的天职”。
从1960年代开始酝酿思考,到1980年代正式启动教学实验,至今50多年,至现成为国内最大的教育流派,尝试教学可谓穷尽了
在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上,什么样的奇迹都会发生,问题在于你是否敢去尝试!
饶有意味的是,邱学华教育教学成果的取得,是在1980年代,也就是在他年过不惑之后。而他的早期人生,一直伴随着磨难与动荡。
我们甚至可以作这样的推断:邱学华的经历,如果放在现在,放在任何一个年轻的教育工作者身上,都可能会使一个人再也爬不起来。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俯拾皆是。我们还可以这样假设,如果邱学华从教之始,就身逢盛世,那么他的教育成就一定会比现在要大得多。
当然,历史是无法假设的。不过,似乎又可以这样说:不管从哪个角度讲,邱学华都不应该也不可能在小学数学教育方面取得任何成功。
第一,他出身于历史“反革命”家庭,历次政治运动,都可能会首先拿他开刀。很多人由于这方面的原因,在学术与事业上都无甚建树。
第二,他人生的黄金时代,都是在政治风暴中度过的,他应该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成一件教育的事。
第三,他的尝试教育实验开始于1980年代,这时候已过不惑之年,放在当下看,科学研究最宝贵的年华早就过去了。
第四,他大学考的是文科,所学专业是教育,与数学这门理科中的龙头学科实际上相距甚远。
第五,诚如他在很多书中讲过的,外界的非议、嘲讽,人事关系的掣肘、权威人物的打压,地方行政部门的干预等等,都可能让一个人放弃……
诸如此类的不利因素,还可以列出很多。然而,邱学华出人意料地将这一切不利因素全数摆脱,实现了一次次令人震惊的人生超越与突破。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四、“尝试教育”遍中国
曾任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的王坦[1]很久以来一直在思考尝试教学与邱学华的事,同时他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教改实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消失了,而尝试教学研究却越来越壮大,从一个实验班发展到七十多万个,实验范围遍及全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国家没有发过红头文件,又没有拨过一分钱研究经费。
教育界称之为“邱学华现象”。
王坦认为“邱学华现象”值得很好地研究,因为在对“邱学华现象”的研究中可以探索出我国教育科学发展的许多有益的东西。
王坦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稳定的政治局面,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大环境,是产生邱学华现象的基础。其次,尝试教学研究本身的强大生命力是它不断发展的原动力。环境只是一定的条件,发展主要靠自身。邱学华选择“尝试教学”这个课题,抓住了教育的本质,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本质,也抓住了创新教育的本质。同时“尝试教学”又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同广大教师的需求休戚相关。
华东师范大学名誉校长,著名教育家
王坦进而认为,“邱学华现象”也说明了走理论联系实际道路的正确性。“邱学华现象”的产生离不开邱学华本人的学识、意志、才华和人格魅力。也正因此,邱学华才能以一种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创造精神,永远不满足于现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走出一条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道路。
当然,“邱学华现象”的背后离不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广大教师以及教育理论界的热情支持。尝试教学研究与推广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正如邱学华自己说:“从尝试教学法到尝试教学理论,凝聚了千千万万人的心血,它是集体智慧的创造,是十多年来教学改革的成果,决非个人力量能够办得到的。”正因为背后有着这么多热情高涨的教育工作者的支撑,“邱学华现象”才最终能够成一种真正的教育现象。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方健华为此对邱学华进行了跟踪采访。他为邱学华在70岁高龄仍坚持在教学一线从事教改实验的行动和精神所感动。他与
方健华对邱学华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应他的邀请,邱学华到如皋师范学校做尝试教学法讲座。那是在2002年12月13日,
正是在这一些活动与细节中,方健华发现了邱学华的身上丝毫没有那些所谓的“大腕”或专家的高深莫测,在交往中他谈笑风生,幽默风趣,平易近人。
与刚刚我们提及的王坦、汪刘生、苏春景这些学者得出的结论相差无几,方健华在邱学华这里发现,一个真正的教育家,都有一个漫长的奋斗过程,且在这过程中,矢志不渝的教育信念与职业理想是至为重要的。方健华将邱学华与教育史上那些为人类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教育家,诸如我国的陶行知、梁漱溟、陈鹤琴等,国外的布鲁纳、苏霍姆林斯基等,作了比较与分析,发现,这些教育家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都是通过实验和尝试推动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邱学华正是用这样一种尝试精神,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执着,用脚踏实地的实干,走出了一条教育家之路。
除了信念与理想之外,成功教师的智能因素也是其专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邱学华的成功个案而言,其挑战自我,锻造非凡,追求卓越的成功智力是其成就事业的重要智能基础。
原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教导主
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永不放弃的尝试个性与教师人格,也是邱学华成长为教育家的关键所在。邱学华独有的人格特质则在于,他能充分地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对自己有积极的自我意识,自信、乐观,并且对自己和尝试教学法有着较高的期望,对所从事的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与推广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特别是在其职业人格中表现出来的较强社会成就感、全身心投入的工作精神,不断地储备和积极探究的研究意识,关注教育理论发展的敏锐性以及在一次次讲学中获得成功后的自豪感等,是其他教师身上难得一觅的职业美德。
现在,我们可以说,“尝试教育遍中国。”这种巨大的社会影响强化了
在方健华看来,教育扶贫,这本身又是邱学华一次成功的尝试和创新:爱,可以这样表达!
自古成功在尝试!
尝试教育遍中国。
尝试教育,其实无所不在。
邱学华其实正是用自己的尝试与努力,尝试着告诉人们,只要愿意尝试,便能够走向成功与创新,便能够创造更为温馨与和谐的世界……
五、尝试,美丽的尝试……
2010年,在邱学华老师从教60周年之际,首都师范大学方运加教授信笔写下如下感言:
“邱学华从教六十周年了!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都知道,他可不是平静如水般的走过六十年的,他是在中国教育领域中顶风冒雨走了六十年;他可不仅是在一个或某个教室的讲台前站了六十年的,我想不出在咱们中国(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哪儿的讲台后没有过他矗立的身影;他可不是手持着出版社出版的课本,教了一辈子书的
邱学华的教育行走,让一个一贯持理性思考姿态的教授,摇荡其情,一改平时的写作语体风格,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了邱学华在教育方面的贡献。最后,以“在最近的三十年中,在中国,
但即便是这样的高度评价,有人可能觉得言过其实,然而,我们认为尚言之不足。因为,我们很多人都看到了,尝试教学早就从小学数学这个领域里走了出来,走向了中小学各个学科,走向了职业教育,走向了特殊教学,走向了德育工作,走向了教育科研,走向了学校管理。
不仅如此,尝试教育真正走出了国门。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著名教学流派,尝试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已改变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的80多万名教师的教学生活,惠及3000多万莘莘学子。2010年11月19日至21日在深圳召开的“首届尝试学习理论国际研讨会”上,美国佛州大学教授瓦格纳(美国总统领导下的教育科学基金评审三人小组委员之一,国际著名智能测量专家,被评为“比奈”
这仍然远非
尝试,自古成功唯尝试。这可能已经是大家所公认的一个真理了。
邱学华在年近八十之时,越发发现自己似乎天生与尝试有缘。他生活的地方与工作的地方,都与常州觅渡桥紧靠着。这个曾被当代著名作家梁衡在写作瞿秋白《觅渡,觅渡,渡何处》时写到的觅渡桥,一个觅字,寻寻觅觅,应该是这个觅字,让很多人苦苦寻求。瞿秋白寻求的,也许如
邱学华早就有为祖国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教学理论的雄心壮志。他曾经说过:“我深知构建一种教学理论艰难复杂。我经常问自己:‘我行吗?’有时也会胆怯。但是有一股力量鼓励着我,这就是为我国的教育理论走一条创新之路。翻开近现代的教育历史,中国教育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难道就不能走一条创新之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吗?我是憋着股子气而排除困难,发奋工作的。”
几十年如一日,痴心不改,从不倦怠,不断完善尝试教学理论,使之系统、科学,终成一家之说。
邱学华从尝试中来,走自己的路,在对小学数学进行全方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尝试教学法已发展成为尝试教学理论并得到我国教育理论界的认可。但是,他又不满足于提出一个教学法,也不满足于构建一种新教学流派,而是不断致力于实实在在的教学改革,形成尝试教学理论,并将这种理论渗透于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之中。
教育家的诞生不是几堂讲课比赛的教学能手,也不是大部头教育专著的出版者,也不是新闻报道中的教育先进工作者,而是这几个方面都能得心应手地拿起来,并能脚踏实地地潜心于教学与思考。
教育家的诞生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标志,那就是心里装着民族与国家。教育家都是一定民族的教育家,中国教育家必须面向中国民族的问题,适应中国国情,吸收中国教育理论宝库的精华和教育实践经验的财富。
邱学华正是这样一个扎根于教育前沿,在精研中国教育思想史的基础上,在深入了解中国的教育现状和全面考察国外先进的教学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全面而立体地建构了尝试教学理论,从而在中国教育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全国中小学教师中产生极大感召力的教育家。
我们曾经评述过邱学华尝试教学与尝试教育理论的重要意义其实并不在于它是一种植根于中国土壤的教育财富,而在于当我们的母语课程都在向域外的标准化试题学习的时候,邱学华以少有的勇气与睿智,看到了中国文化遗产中宝贵的东西,而且还将这些宝贵遗产用于培育当代中国的真正的教育实验,并以此形成真正属于中国的教育学术流派。
当然,如果我们理性地看待尝试教学实验,其最重大的贡献在于,历经几十年的研究与摸索,尝试,早已从当初的一种教学法升华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了!
2011年7月《人民教育》推出了“尝试教学专辑”,邱学华写了一篇题为《请不要告诉我,让我先试一试》文章,引发了大家对尝试教学的关注和兴趣。“请不要告诉我,让我先试一试”已成了中小学教师中的一句流行语。这句话简明扼要,把尝试教学的本质和操作方法说的一清二楚,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把现成的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先试一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知识。这句话,当时主要是针对教学范畴来说的。
2014年7月,《人民教育》再度推出“尝试教育专辑”,邱学华写了一篇题为《做到做不到,试一试就知道——从尝试教学走向尝试教育》。邱学华在文中指出:“现实世界中,尝试带有普遍意义,事事能尝试,处处能尝试。”同样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跳出课堂看尝试,把尝试的思想引入学校各项工作,如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家庭教育等。邱学华在经过这些年的摸索与思考之后,在《尝试学习的原理与策略》一文中已经提出“大尝试”的概念,也就是说,从此,尝试教学走向尝试教育,在2006年举行的第十三届全国尝试教学学术年会上邱学华正式提出启动尝试教育理论的研究任务。
尝试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精神。对待需要解决的困难,是左右徘徊、等待观看呢,还是下定决心、大胆尝试呢?作出怎样的选择是受精神支配的。但一旦拥有了“做到做不到,试一试就知道”的信念,大胆去尝试,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尝试精神。
邱学华敏锐地发现,中国人受几千年封建文化所熏陶,近百年来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所造成的恐洋(后发展到崇洋)的伤害,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给人们带来了心灵创伤,以致造成大多数人胆小怕事,惟书惟上,人云亦云,等待观望的处事态度和思想方法。这种习惯势力是可怕的,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
也因此,邱学华非常敬佩邓小平,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思想,打掉了人们精神上的枷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邓小平说:“看准了的就大胆的试,大胆的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所以,当邱学华看到这些观点时,欣喜若狂。邱学华进而发现,邓小平要求大家“摸着石头过河”,不要站着岸上看,要亲自下水去尝试,建设“深圳经济特区”、“一国两制”等大手笔,都是邓小平这位时代伟人震惊世界的伟大尝试与伟大发现。邱学华至此终于发现,自己找到了破解中国教育难题的最好的方法了!
在鲁迅笔下,把敢于尝试的人比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邱学华原以为这仅是一个比喻。几年前,邱学华去江苏昆山市巴城中心小学考察,参观了巴城古镇上的螃蟹博物馆,才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真有此人。巴镇是阳澄湖边上的一个小镇,相传大禹时代,湖水泛滥,危害百姓。大禹派一位名叫巴解(读xie)的大臣到阳澄湖治水。他按照告大禹“疏导”的办法治水成功了。水治好了,可是还有一种叫“八爪虫”的害虫,它有着坚硬的壳,长着两个大钳和八个爪,一到秋天成千上万只爬上岸吃庄稼,伤小孩,到处横行,百姓叫苦不叠。巴解想出用开水烫死害虫的办法。动员百姓在阳澄湖边上开挖一条长沟,家家户户烧好开水,晚上八爪虫爬上岸就跳进沟里,百姓就倒开水烫。忽然从沟里飘出来阵阵香味。巴解闻到此香,心想既然害虫有香味,能不能吃呢?百姓都面面相觑都不敢吃。巴解大胆抓起一个,剥开硬壳第一个吃,觉得非常美味。百姓见状,都纷纷吃起来,连说好吃好吃。从此百姓主动去抓“八爪虫”,用吃掉它的办法解决了虫害。大禹为了奖励巴解,把小镇的名字改成了“巴城”,把八爪害虫命为“蟹”。就是用巴解的名“解”字下面加个虫字。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敢于尝试,勇往直前。原来,我们的老祖宗就是勇敢的尝试者,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就应该敢于尝试去完成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
一旦把尝试思想引入到学校教育中,邱学华发现,这不仅仅能够提高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它会培养一个人的尝试精神。这才是利国利民、功德无量的大事,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的千秋大业。
尝试教育的特征是“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先行后知,先做后知”,教师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尝试去解决问题。因为预先没有现成的结论,学生可以这样试,也可以那样试,为创新留有空间,学生的思维比较自由、开放,容易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会逐渐养成对于不认识的事物敢于试一试的习惯,养成奇思妙想、标新立异的习惯,养成攻坚克难,坚持到底的习惯;并逐渐摒弃依赖他人的习惯,摒弃唯书唯上的习惯,摒弃胆小怕事的习惯。这些习惯综合起来,逐渐形成人的一种精神,一种受用一生不可估量的精神,乃是尝试的精神,创新的精神。
一个饶有意味的现象是,中国当前教学改革中出现了一种趋同现象。我国地处辽阔,但不管在何时何地,不管你搞、我搞、他搞,最后都走到同一条路上。这种异曲同工,不谋而合的趋同现象,凸现了教育规律,是教育规律在起作用。
而在诸多的教育趋现象中,最大的亮点竟然就是尝试。八十年代的青浦经验,九十年代的洋思经验,东庐经验,新世纪的杜郎口经验;风行全国的尝试教学法,上海育才中学的茶馆式教学法,辽宁魏书生的语文六步教学法,都是显示出尝试教育思想。当前教学改革中的趋同现象,充分证明了尝试的普遍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正如《人民教育》编辑部余慧娟所说:“近10年,20年来,众多的教学改革风起云涌,最引人关注的那些,竟然都能从‘尝试教学’那里找到渊源。”
在崇洋之风太盛的中国教育理论界,“发现”“探究”作为教育核心理念风靡全中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理论界历来崇洋,先是学日本、后学美国,建国以后又全面向苏联学习,全盘苏化,改革开放以后欧美各种教育思潮涌进中国,特别是美国的教育理念左右着中国教育理论界。教育界的有识人士一直反对崇洋做法。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三千年教育史,建国60多年来,创造了许多教学流派和教学经验,人们发现,其中的尝试教学研究历经半个多世纪,从先练后讲的萌芽期发展到尝试教学法,从教学法再到尝试教学理论,现在又从尝试教学理论提升到尝试教育理论,走出了一条合乎逻辑的发展轨迹,遵循了“实践—理论—实践—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规律,在中国教育实践的沃土逐渐成长。
邱学华,这个一直在砥砺中摸索、奋进的教育家,现在已经是79岁的老人了,然而,他的尝试精神与尝试思想仍然一如既往。在尝试教学理论之后,他又在努力构建尝试教育理论。而尝试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在全国各地新一轮教育实验中也已取得丰硕的成果。相信,不久的将来,尝试教育理论会更加引人注目,硕果累累。
邱学华,这位不断进取,不知疲倦,深受广大教师热爱的中国当代教育家,仍在行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