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科学的春天

当前位置 : 首页 > 尝试之路

第八章 科学的春天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15-10-04 * 浏览 : 172

第八章  科学的春天

一、母校的召唤

邱学华是在溧阳师范学校负责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时迎接新时期的到来的。说到底,邱学华是幸运的。虽然在溧阳师范学校工作的六年时间里,邱学华基本上泡在下面。也就是说,邱学华一直坚持在农村工作。但就是这样的经历,这样的历炼,让邱学华具有了常人难以具备的吃苦耐劳的品质。

1977年,受刘佛年校长委托,华东师范大学教科所江铭先生找到了溧阳教育局,带着刘佛年校长的指示,要求溧阳教育局放人。江铭说,“邱学华是我们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的骨干老师,文革动乱,造成了他不得不到溧阳。现在文革结束了,他应该归队了。我们要他归队。还请多多理解并支持!”

溧阳教育局了解到这样的原委之后,非常感动,当即表示,行,我们放人。既然邱学华老师是华东师大的人,文革动乱,造成了这样的人才流落在我们溧阳,我们理所当然应该把人还给华东师范大学。

这一场景,到现在都让人感动不已。

这时候,其实已经有很多单位早在华东师范大学来联系之前,就来动邱学华的心思了。

文革结束了,新时期来了。祖国迎来了教育事业的春天。

一时间,许多单位都要调邱学华去工作,这些单位有:中央教科所、江苏省教研室、江苏省教材编写组、南京师范大学。

当时,溧阳县教育局马副局长对邱学华说:“你这样的人才,我们留不住了,决定放人。你愿意到哪里,就到哪里吧!”邱学华内心非常感动。这时候,邱学华总会忘记自己人生中的这种伤痛那种折磨的,但又总是觉得自己非常幸运,总是能遇到好人。

邱学华当然首先考虑自己的母校华东师范大学了。决定回华东师范大学教科所工作。何况,这是导师刘佛年亲自发出的召唤啊!

当邱学华听到母校的校长还记得他这个没有归队的老师时,邱学华热泪盈眶。相隔九年了,刘校长还记得他,怎么能不让人感动呢?就这样,邱学华婉言回绝了其他单位,决定回母校工作。

然而,调动工作进行了近一年,最后恰恰是当年那帮好友所提醒他的,上海户口问题太难解决了,再要回上海就困难。终于还是因不能解决户口指标,邱学华回母校工作的路子被切断了。虽然,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已经讨论通过,上海市高教局也都作了批示,同意邱学华回上海。当年曾经受到邱学华帮助的吴佩芳,这时候也直接向上海市委文教委负责人建言:无论如何,一定要让邱学华重回上海。邱学华回上海,也是落实知识分子的政策。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应该得到纠正!

当所有的手续全都办理完毕后,恰恰是在上海市公安局那里出了状况,邱学华一家的户口问题,无法解决。这样,邱学华回华东师范大学的路就被阻断了。

这样一折腾,竟然就是一年时间花去了。回上海之路,竟然如此困难,倒也是邱学华没有想到的。

邱学华带着满心的遗憾放弃了一个人回归华东师大的机会。实在,这时的他,是必须全家都要在一起才行的。然而,上海却无法完全接受他的家人的户口。

虽然不能回母校,但刘佛年的知遇之恩,邱学华是永生难忘的。

作为邱学华大学时代的老师,作为邱学华大学母校的校长,刘佛年给予邱学华的帮助与指导是感人的。这对师生,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时代,几十年里,风风雨雨,他们的学术交往,特别是刘佛年先生对邱学华的扶持、鼓励,真的感人至深。

在邱学华从教四十周年之际,刘佛年写来了这样的贺辞:

邱学华同志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研究已届四十周年。他从十六岁担任小学教师开始,就潜心研究数学教学法。在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长期坚持深入教学第一线,不断在实际中进行总结和研究。他认为适应中国小学需要的教学方法,必须立足中国的实际,走自己的路,终于他创立了尝试教学法。这个方法已在全国广泛推广运用,以此也推动了他自己教育理论的发展,他所以能从一个农村小学教师发展成为知名的小学数学教育专家,就因为他的研究走的是一条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道路。借《邱学华小学数学教育文集》出版之际,谨此祝贺他在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1980年代初,刘佛年先生率先对尝试教学法给予肯定,这对长期跋涉于实验中的邱学华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邱学华无法忘记,1982年,邱学华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理论升华,写出了《尝试教学法的实践与理论》论文,并在《福建教育》发表。文章刊出后,刘佛年教授亲自撰文给予理论上的肯定。老师的肯定,比任何力量都更巨大。此后,邱学华在第一篇系统论述尝试教学法论文的基础上,又在《福建教育》上发表《再谈尝试教学法》、《三谈尝试教学法》等。也就在这时,他的恩师刘佛年教授又指导他对以上论文归纳整理,进行理论上的阐发,写成《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的实践与理论》发表在《教育研究》(1986年第2期)上,这标志着尝试法已得到教育理论界的高度认可。而这,与刘佛年教授的悉心指导与关心分不开啊!

想到这里,邱学华总是会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老师一直关注着他的成长,从他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时,到现在,始终密切关注,这是多么巨大的鼓舞与力量啊!此后,又在老师的指点下,邱学华用一年多的时间写成专著《尝试教学法》,1988年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构建了尝试教学的理论体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深受战斗在教学第一线教师的欢迎。它再版重印四次,总印数达5万多册。

在尝试教学法问世七八年,作为教育家的刘佛年教授则又及时撰文,说:“尝试教学法问世七八年来,影响已遍及全国,发展之快,规模之大,在过去是很少见的。我想这是因为邱学华同志提倡的这种方法有它的特点:它既吸收了古今中外一些有影响的教学法的积极因素,又符合我国大部分学校当前的教学条件与需要;它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而实践的方法又简便易行,几乎每个小学教师都能掌握,每个学生都能适应;它虽有一个大致的模式,但又反对机械搬用,强调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它在实践中已显示了巨大的效果,但又实事求是地指出自己的局限性,承认它不是万应如意的灵药。这就使这种教学法具有观点比较全面,实践方法比较灵活的特点,因此也就给它带来了较强的生命力。”

可以说,尝试教育的每一步向前推进,都与恩师的培养密切相关。何况,这么多年来,师生之间的感情,早已情逾父子,五内铭感。所以,只要去上海,邱学华每次都会去看望恩师刘佛年。刘佛年也为自己在有生之年培养出这样的教育家弟子感到非常兴奋。

刘佛年教授,一直关注着邱学华的尝试教育。他曾赞誉邱学华理论联系实际的道路是真正研究中小学教育问题与教育理论的最好的方法。他是看着邱学华成长的。邱学华在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长期坚持深入教学第一线,不断在实际中进行总结和研究,这令刘佛年非常欣慰。后来,邱学华创立了尝试教学法并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以此也推动了他自己教育理论的发展,刘佛年教授则非常兴奋。

有一个感人的细节,邱学华刻未敢忘。

刘佛年教授晚年患了“老年痴呆症”,就是遇到华东师范大学的老熟人也都不认识了。但是,只要是邱学华的电话一到,刘师母告诉他,“邱学华来电话了,邱学华来电话了!”刘佛年教授的眼睛总会突然一亮,高高兴兴地接电话了。邱学华知道这一情形后,热泪盈眶,恨不能天天守在老师的身边。

老师病危时,邱学华放下手里的一切工作去到上海华东医院的病房,当邱学华抱着鲜花来到老师的病床前时,护理人员轻轻告诉刘佛年说:“是您的学生邱学华来看望您了!”这时候,刘佛年微微睁开双眼,向邱学华轻轻地点点头。

此情此景,让病房里的所有人都感动得流泪了。病房里的所有人都说,刘校长啊,您是幸福的人,您有这么有成就的学生……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是邱学华与刘佛年的最后一面。

2001年,邱学华的恩师刘佛年先生与世长辞,享年87岁。邱学华悲痛不已。

二、小学数学的“黄埔军校”

许多单位想调邱学华,大都只能他一个人先去。邱学华是为了照顾家庭而从上海调动到溧阳的,现在肯定不能一个人先走,而把妻儿老小还抛在溧阳啊!当时的政策还不十分明朗。后来,常州市教师进修学院羊汉[1]院长来联系,对邱学华说:“老邱,还是回常州吧,我们努力帮你全家一起返回常州。”

邱学华最终决定回常州工作。

这样,邱学华一家终于在时隔九年之后,全家都回到了常州。

从此,邱学华的教育事业之舟,在常州再一次扬帆启航。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我们不得不补充交代。

其实,在回归华东师范大学之路被切断之后,南京师范大学倒是慧眼识才,教育系总支书记陈岚亲自来溧阳,希望邱学华到南京师范大学任教。

然而,溧阳方面这样回复南京师范大学的人,在揭批四人帮的事情上,他是有问题的。其时,邱学华因为搞三算教学实验而受到隔离审查。

南京师范大学的人怅然而归。

然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人没有死心,一俟邱学华回到常州后,又通过江苏省教育厅再次派人来常州,希望邱学华到南京师范大学任教。南京师范大学的理由是,邱学华文革之前就是大学教师,现在,他应该回归大学教师队伍。“老师来教育系研究教学法,从事教育理论研究,会惠及更多的大学学子。”

这种情形下,常州市教育局黎平局长征求邱学华的意见,希望邱学华能够留下来,为家乡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邱学华左右为难,他多么希望去到南京师范大学啊,毕竟,大学校园,那是莘莘学子聚集的地方,是自己的青春遗落的地方。在那里,有他的梦,有他的理想……

但黎平局长的话也深深地打动着他:常州,是自己的家乡,自己也没有理由离开啊!现在,文革刚刚结束,所有的地方都出现了教育的断层,师资队伍都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状态,自己在家乡,仍然可以大有可为啊!

最终,邱学华决定,不离开这片热土,为自己家乡的教育事业去尽一份力!

邱学华被分配到常州市教师进修学院(后划归常州师范学校)工作,在羊汉院长的亲自过问下,邱学华开始进行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

由于文革对教育事业的破坏,教学研究几乎停顿。文革后,百废待兴,所以,教师培训工作亟待抓紧。但很多人都觉得要做的事太多,可不知从哪里抓起。这时候,邱学华向羊汉院长建议,应该首先抓骨干教师培训,然后再由他们带动大家。

这个想法得到羊汉院长的的支持,1980年,常州市教师进修学院办起了第一期“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班”,这在当时的中国,也算是第一个了。

研究班招收小学数学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不用脱产,每周上两个半天课,为期一年。开设的课程有:《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教育心理学》、《教学论》、《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统计》、《教育论文撰写》等。

让人惊奇的是,这些课程,竟然是由邱学华一个人执教的。正由于邱学华是华东师大教育系的高才生,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再加上丰富的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经验,因此,这样的工作,他做起来竟然能够得心应手,应付裕如。邱学华的培训课,深得广大教师欢迎。

那是一个科学的春天,郭沫若的《科学的春天》让多少人感慨和兴奋。郭沫若在文章中说:“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你可以想象着,那时候,人们对科学的追求,对文化的热切,是多么令人感动。

而在常州,给小学数学教师送去春天的,就是这位邱学华老师,现在,他就站在讲台上,为小学数学教师描画着小学数学的春天。

就这样,这个培训班在常州一下子就连续办了三期。每一期培训班的效果都很好。从这个培训班走出去的一批批学员,后来在教学第一线都发挥着骨干带头作用。也是在这个培训班上,走出了两位数学特级教师。

常州的动静,终于惊动了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吴大年处长派出专家亲自到常州考察研究班。在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之后,吴大年处长充分肯定了这种培训形式,并要求常州这样的培训班要面向全省,分期分批培训全省各师范学校、进修学校的数学教学法教师,同时要顾及各地教研室的数学教研员以及实验小学骨干教师。各地组织骨干教师前来常州脱产学习半年。江苏教育厅指示,具体课程则由邱学华安排,邱学华同志要一如既往,担任主要课程,力争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全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养好。

江苏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一点,其中的主要原因固然是他们对邱学华太了解了。另一个更其重要的原因是,随着1980年的到来,教育上青黄不接的状态,已经呈现出非常严重的状况,虽然科学的春天已经到来,然而,文革所带来的严重破坏,不可能是在短时间里能够平复的。而这时的邱学华异于常人的地方则在于他一直在准备,他一直处于一种奔跑的状态中。当别人在反右中沉迷的时候,他在拼命地学习;当别人在四清运动中整农村干部的时候,他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别人在文化大革命中热衷于武斗与打砸抢的时候,他则远远地跑到了溧阳农村自学中学数学和高等数学;当别人如梦初醒准备奋发时,早已力不从心,而这时的邱学华却内功深厚,蓄势待发……

邱学华向教育厅师范教育处张大年处长建议,从全省角度考虑,首先要抓教师的教师,也就是师范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的小学数学教学法教师,如果他们提高了水平,就能带动全省小学数学教师。邱学华说,这是“老母鸡工程”。教育厅接受邱学华的建议,决定:江苏省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班一共办四期,第一期,全省各师范学校的小学数学教学法教师进修,第二期招收全省各进修学校的小学数学教学法教师进行辅导,第三期则培训各市县小学数学教研员,第四期则招收各实验小学的骨干教师。这四期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班,现在回过头来看,对江苏省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样,就形成了在那个特定年代的全国性全方位培训计划与培训网络。

江苏省举办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班,由邱学华主讲,这样的消息一下子传出去了。一时之间,就连外省许多单位也都闻讯而来,纷纷要求参加。这样一来,这个培训班的学员除江苏省教育厅按计划分派的30名以外,还有很多来自于新疆、黑龙江、广西、湖南、江西、河南、河北等地。这些地方的老师通过各种关系,想方设法,前来参加这个培训班的学习。这就事实上变成了第一个全国性的数学教学法研究班了。

邱学华虽在华东师大编有《小学算术教学法讲义》,但那是在大跃进期间编写的,邱学华自己也认为比较粗糙。现在,为了举办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班的需要,邱学华根据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亲自编写讲义,并在《福建教育》上连载。先后三年时间,邱学华的文章,当时小学数学教师争相阅读。《福建教育》也因此发行量大增。尔后,结集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书名为《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共25讲。许多单位把这本书作为教师进修用书。这本书出有精装本与平装本,几次重印,销量计有10多万册。

四期研究班,共300多人参加。他们后来大都成了各地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方面的精英,所以有人戏称这是中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黄埔军校”。

邱学华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班举办得非常成功。江苏省教育厅觉得这个形式非常好,非常适合大批量地培养优秀的教学人才,于是便决定依照邱学华办班的模式,在无锡师范学校办起了“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班”。

正是从这时候开始,45岁的邱学华准备以研究班为依托,正式开始小学数学新教法的实验研究。虽然这之前,邱学华一直在小学数学教学法的层面上不断地探索着,也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新教法研究有着独特的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但尚不能明白确知这是从哪个方面所产生的突破性。至于教学效果怎么样,必须经过教育实验来论证。

三、令人感奋的日本教育考察

名字虽然没有想出来,但教学探索的成果,思考的结论,却在这些年如井喷之势似的,一一呈现在邱学华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班”里的讲台前。授课者饶有兴味,听课者入迷专注。每一期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班结束后,邱学华都会总结这一期的培训和下一期的计划。邱学华同时希望有更多的小学数学教师能够接受到这样的培训。毕竟,青黄不接的情形仍然非常严重,每一期培训班,邱学华都能感受到这一点。这让邱学华也非常忧虑。幸好,很多时候,很多老师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无法到常州来进修,便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请邱学华去讲学。

198010月的一天,邱学华在办公室备课。这时候,屋外走廊上的电话响了,羊汉院长走出来去接电话。

电话还是请邱学华去讲学的。是苏州市教育局邀请邱学华老师去为苏州市小学数学教师进行培训。

邱学华没有听到这一点,可羊汉院长的话却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实在对不起,老师马上要出国,要到日本考察访问,只能回国后再到苏州去讲学了。”

邱学华的第一个反应是羊院长借故说的笑话。这些年来,前来邀请讲学的人多了,出差的次数也确实非常多。邱学华也知道,这一来,可能要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自己也难免会遭遇物议。所以,邱学华这些年来,倒是低调了许多。现在,听羊院长这样说,便站了起来,跟羊汉说:“羊院长啊,学校不同意我出去我是没有意见的。可是,不能骗人家邀请方啊!您校长也不要跟我开这样的玩笑啊!”哪知道,羊汉院长一本正经地说:“不骗你,你真的要出国了,去日本考察,这是教育厅直接点名的,通知已经到了教育局了。”邱学华还是不相信,以为羊院长还在开玩笑。

邱学华暗思,自己这样的家庭出身,现在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已经是一种奢侈了。在溧阳县师范学校接受“隔离审查”的事,还让他心有余悸,又怎么可能有这样的幸运落到自己的头上呢?

然而,不久,果真常州市教育局局长亲自找邱学华谈话了,正式通知邱学华到省教育厅报到,准备出国前的诸多事宜。

后来,邱学华才知道,关于邱学华的出国考察一事,也是有过一段波折的。当时,江苏省教育厅打电话给市教育局,指名要求邱学华到省教育厅报名准备出国考察时,当时市教育局的负责人疑惑地问:邱学华还没有通过政审,是否要向市委汇报一下?教育厅立即回答说:不用了。邱学华出国考察是经过省教育厅党组慎重研究决定的,这件事,由省厅党组负责。请立即通知邱学华到省教育厅报到!

从常州市教育局回来时,邱学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万千:“我是一个普通教师,全省教师有几十万,怎么会选上我?家庭出身不好,自己总觉得低人三分,入团时几次讨论都通不过,入党更没有希望,为此文革初期受到批判,为此妻子下放农村,为此女儿差点进不了高中。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够出国考察、学习。”

到教育厅报到后,才知道是参加江苏省普通教育考察团到江苏友好省日本爱知县访问,全团5人,有教育厅2位领导,还有3位教师,除邱学华以外,一位是南通师范二附小的李吉林老师,一位是南师大附中的胡佰良校长。邱学华暗忖,可能,省里派出的教育考察人选,是有其标准的。譬如,胡佰良代表的是中学,作为一个著名重点中学的校长,胡佰良应该是当然的人选。而李吉林作为优秀的有影响的小学教师,代表的是小学。而自己,则可能是代表师范这一条线的。三人之外,带队的领导是省教育厅副厅长徐航,另有一个成员是省教育厅成人教育处处长曹阳。曹阳从日本回来后,担任了江苏教育学院院长。

1980年,邱学华刚刚从溧阳调回常州,也没有什么知名度,在省教育厅没有什么熟人,更没有背景可言。邱学华直到现在还没有弄清楚当时为什么会选上他出国考察的。他连教育厅厅长的名字也不知道,只是在江苏省教材编写组讨论小学数学教材时远远地见过厅长一次。

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国门刚刚打开,邱学华就这样,非常幸运地成了我国第一批出国考察的教师。

这是邱学华人生第一次坐飞机。飞机从上海起飞,先飞日本大阪,然后再飞东京。爱知县派出专车从名古屋出发到东京来接邱学华他们。

坐在飞机上,邱学华心里非常激动,他仔细留意了一下,这趟国航的班机上,中国人只有江苏省这支教育代表团六个人,其他人是日本人与美国人。可以想见,当时去日本的中国人,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人员都极少。

这让邱学华感到一种无上的光荣感,第一次觉得,是党和人民,给了自己这份无上的荣光。

江苏省普通教育考察团,是属于江苏省人民政府委派的代表团,所以,日本方面接待规格较高,所到之处都有市长亲自接待,政府大楼门前高高飘起中国国旗,接待室、学校里都悬挂五星红旗,每一次看到这种场面,邱学华心里都特别激动:我代表的是伟大的中国,我身后有伟大的祖国。每当这时候,邱学华的内心,爱国之情都油然而生。此前这么多年所承受的苦痛、委屈,此前这么多年所走过的那么多曲折之路,现在,全都显得非常淡泊了。现在,眼前的荣耀,内心的骄傲,时时都让邱学华觉得有一种热泪盈眶、泪流满面的冲动。

在日本,邱学华所见到的都是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教育方面,学校都有现代化设备。而教学方面,特别是教学法方面,确实非常先进。而相比之下,我们太落后了。邱学华越看心里就越着急,一直问自己:“我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去日本访问对邱学华触动很大。日本教育之旅,成了邱学华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最重要的是,这次日本之行,一下子扫除了这么多年来由于家庭出身不好的自卑感,找回了人的自信和尊严。有人说:“改革开放打碎了套在知识分子身上的精神枷锁”,对于这句话,邱学华是深有体会的,真有一种感到“解放”的心情。过去认真钻研业务会说你走白专道路,著书立说会说你有成名成家的个人主义思想。现在终于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了,想人民所想,急国家所急了。更重要的是,细心的邱学华还发现,在这支考察团里,只有他一个人还是非党员。来自于组织上的这种信任,让邱学华感到非常温暖。这使邱学华非常感动,觉得自己一定要干出一番成绩,好好地报效国家与人民。

很多年后,有很多人问邱学华,当时为什么想到尝试教学法研究,为什么能执着坚持几十年,邱学华总是回答,是这次代表江苏省政府赴日本教育考察,使邱学华内心有了目标,有了方向,有了一种温暖,更有了一种坚定的信念。

在日本,邱学华认真地考察了日本的小学数学教育,在日本的小学课堂里,邱学华看到了我们国家在十几年后才有了的实物投影教学。

在一次认识1019的小学数学课堂里,邱学华深受启发,尝试教学法的名称与教学理论溯源,开始在内心再一次涌动起来。那一节课,日本的数学老师拿出十几面小旗帜,让学生学会一下子说出多少面旗帜的方法。老师在实物投影仪下摆出了很多种排列方法,让学生回答。

那一次,老师拿出13面旗帜,让学生尝试着去排列,并问:用什么方法排列这些旗帜,便可以一下子说出这里是多少面旗帜。

学生们尝试用了很多方法:

有的用每排5面旗帜,排出2排后,将多出的3面放在一边,这样,13而旗帜的得数一下子出来了;

          

        

    

 

有的用110面旗帜的方法,将多出的3面放在一边,这样,13面旗帜的得数一下子出来了;

                  

    

 

有的用6面旗帜排列出来,排出2排后,将多出的1面放在一边。

             

             

   

 

有的用3面旗帜排成4排,将多出的1面放在一边。

      

     

      

     

 

有的用4面旗帜排成3排,将多出的1面放在一边,这样,13面旗帜的得数也一下子出来了……

        

        

        

 

 

日本教师的教法让邱学华很受启发。他觉得,与日本比较,我国历经了十年动乱后,确实需要发力赶超,才能在教育上超过日本。

回国后,邱学华在日本投影教学的启发下,动手发明了一种新的数学教具:小学数学演示板。用一块铁皮,正面印上方格,反而涂上颜色。另外,有几十个塑料圆片(中间镶嵌一块小磁铁)。这样,就可以把塑料圆片放到铁片上操作了。邱学华为这一教具起了一个名称:小学数学演示板。

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这样一个演示板,这样,就克服了学校没有电化教学设施的弊端。不仅如此,这一行为,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这种教具非常方便,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模仿老师在小黑板上摆出各种排列方法,还可以自己摆出自己的创新思路。更具有意义的是,它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动手,学会尝试,自己动一动手,就可以知道答案。

而且,比之于日本的投影教学,它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就是学生在座位上演示后,可以高高地举起来让老师迅速掌握到学生的学习现状,从而省去了学生上台演示的功夫。

数学演示板后来在全国铺广开来,学校用了后都说非常好。

这次出国考察,使邱学华意识到一点,这么多年来,我们教育思想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西方国家的先进教育思想,无法进入到我们国家。这些人类的精神财富,被我们自己阻隔在国门之外。而我们自己的好的东西,也无法汇入到整个人类的教育发展史中。

邱学华油然而生一种感慨:我们已经落后于人了。于是,内心暗自发愿:我们一定要在教学方法上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日本之行,触动并触发了邱学华一定要将自己这么多年来念兹在兹、孜孜以求的新教法试验成功,创造一个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教学法。

何况,现在国家对自己这么看重。国门才刚刚打开,就派自己前往东瀛日本考察教育,目的不就是要让自己有所作为吗?



[1] 羊汉,1929年生,江苏常州人,著名诗人羊牧之的儿子。曾任中学校长、常州市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常州市教育学院副院长等职。兼任江苏省诗词协会副会长、常州舣舟诗社社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