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在塾村小学

当前位置 : 首页 > 尝试之路

第三章 在塾村小学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15-10-04 * 浏览 : 309

第三章  在塾村小学

一、改变一生的偶然

失学后,邱学华饱受了生活的辛苦与磨难。

为了挣钱,邱学华开始找工作了。他不忍心让同样含辛茹苦的姐姐拼命干活养活全家,所以,辍学之后,他便立即开始找活儿干了,他要帮助姐姐,和姐姐一起为这个家庭分担。

要找活计干,不太容易,但只要不怕苦,不怕累,这就容易得多了。很快,邱学华找到了一份建筑队当小工的活儿,那一支建筑队,是帮助人家修房子的,邱学华做小工,主要是帮助大工们搬砖运瓦、挑水泥、扛木头。

说是做小工,但邱学华还是个15岁的孩子,正当是读书的年龄,却要跟着工人师傅们每天早出晚归地干活。

前前后后,干了半年。肩膀磨出水泡,手脚也磨出了老茧。

真的很难看到,也无法想到,今后的邱学华将要走向何处。

这是邱学华偶尔要想一想的问题。然而,生活现实现在就是这样,邱学华想,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谁知道今后的日子会是什么样子呢?

但希望是极其渺茫的,家里出了这天大的事,邱学华又哪里敢对将来抱有什么希望?

没曾想,生活还终于向邱学华绽开了一丝微笑。

偶然间,邱学华打听到城南有一家会计训练班招生,答应学生入学后学习一年便安排工作。就这样,邱学华进了城南会计训练班。邱学华打算准备通过几个月的速成,随便到哪家店铺或是工厂去寻个会计活,既能早早挑起家庭生活的担子,也算没有枉读了几年的书。

邱学华学会计也学得非常刻苦,每天晚上回到家都要在灯下反复演练算盘。一个盛夏的晚上,他正“劈里啪啦”地在家汗流浃背练习打算盘时,姐姐的一位好朋友张惠芬找到家来玩。张惠芬那时已在武进县郑陆桥的塾村中心小学当老师,这让邱学华非常羡慕,觉得老师太了不起了。所以,这一天,张惠芬老师来邱家时,邱学华手里打着算盘,耳朵却在偷听张惠芬和姐姐的交谈。无事不登三宝殿,邱学华敏锐地感觉到,老师此来,应该不是玩玩这么简单。

果真,张惠芬来玩是有目的的。那时候,塾村小学缺教师,校长许汉璋就委托她到常州来找一个代课教师。张惠芬原打算介绍邱学华的姐姐去代课的。

但邱学华的姐姐因为初中都没有毕业,哪里敢应承下来,说什么都不敢去,“我这么点文化哪里能去做老师啊?”说什么也不愿跟老师一起去学校去应聘。邱学华这时候眼前一亮,大着胆子插进话来道:“那,姐姐,能不能让我去试一试?”老师看邱学华人真灵活,又读过高中,就答应了下来。

就这样,第二天邱学华就带上简单的行李跟着老师去武进乡下了。

第一次,他离开家人,走向社会了。

跨出的第一步路,是试着去当一名乡村教师。

邱学华一直羡慕当老师的人,现在,他也可以当老师了。邱学华做梦都没有想到,会在人生的这一个重要时刻,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一生。

想来,要是没有姐姐的好朋友张惠芬,邱学华现在肯定不可能成为桃李满天下的一代名师,说不定,他终其一生,最多也只是一个出色的会计师罢了。

  

二、邱学华的第一堂课

从常州轮船码头坐了一下午轮船到达郑陆桥,然后又步行了将近一小时,才终于来到了塾村中心小学。

塾村是个大村,村里姓钱的人家很多,相传这一支钱姓,是吴越王钱镠的第四个儿子从浙江嘉兴迁到无锡,再由无锡在元朝年间迁到武进白塔的。

邱学华到来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了。

学校其实是一座钱家的旧祠堂,屋顶上盖着黑瓦,隐约还能见到一些瓦花,墙根处苔藓斑斑,一看就知道是有了些沧桑的建筑。然而,在夕照下,郑陆桥塾村小学,在邱学华看来,还真的颇有几分诗情画意。

进到里面时,视觉还一下子无法适应,只觉得里面一片漆黑。

办公室里亮着煤油灯。放下行李,邱学华立即跟着张惠芬老师走进办公室去见校长。许汉璋校长听说邱学华才16岁,而且一脸的稚气,当即便板下脸来,显得很不高兴。但碍于张老师的面子,同时学校也确实缺教师上课,便答应让邱学华先代代课,试试看,然后再说。

校长安排邱学华担任五年级的算术课,同时兼教体育、图画课。

当天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邱学华开始了平生的第一次备课。桌上摊一本教科书、一本备课本,邱学华就这样走进了数学世界。

一想到明天就要走上讲台,邱学华心里抑制不住兴奋之情。人生的变化,真让人惊讶不已,昨天还在灯下噼哩啪啦地打算盘,在为将来找一份会计活儿演练珠算,今天就已经来到远离常州城的乡间了。

当然,来到乡下,邱学华没有多大的心理反差。这么多年来,邱学华并没有享受到多少城市平民所能享受到的都市生活,相反,从记事时开始的逃难,到后来家庭的重大变故,邱学华反觉得一在在宁静的乡间,有着一种不可多得的奢侈的幸福感。

现在,就要成为老师了,就要成为人师了,就要做一个孩子王了,邱学华庆幸生活有这份美好的际遇,这是新社会赐予他的一份事业,他一定要把这份事业做好。

邱学华一手握着笔,另一只抓着一柄芭蕉扇,时不时赶一赶“嗡嗡嗡”往身上乱咬的蚊子。

实在,是无法把课备下去的,既不知道现在的学生上课的进度,也不知道现在孩子的学习状况。再加上来得太匆忙,一切都还没有来得及准备。邱学华只能拿着那本教科书,预想着明天的该如何上才好。

心里一直兴奋着,躺到床上时,还在构思着第二天如何上好这第一节课,如何让校长完全接受他,如何让学生完全接受他。对了,还有,他会有些什么样的学生?这些远离常州的塾村的农家孩子,会听他的话吗?

带着各种各样的想象,带着忐忑不安的心,邱学华躺在床上,也都在想着明天的课上,第一句该说什么,第二句又该讲些什么。

终于,还是想到了方法。既然是给小学生上的课,那么还有什么比故事更能吸引人的呢?小学生子喜欢听故事,那就从讲故事开始吧!

  可是,第二天,当邱学华踏着上课铃声走进教室,随着学生班长的一声“立正”,站起来的,竟然是几十个齐刷刷的和他个头差不多高的学生。这让邱学华心里猛地一惊,如果按照设想的路子,还能对付这些大孩子吗?

学生们用怀疑的眼光看着邱学华,看着这个与他们同龄的老师。这时,有的学生开始交头接耳,有的学生开始骚动起来。

邱学华非常镇定,刹那之间,决定还是用准备好的思路执行,以免自己乱了方寸。于是,他先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然后笑着对大家说:今天是我第一次站到讲台上给同学们上课,作为见面礼,讲几个故事给大家听。教室里一下就安静起来,学生们开始用好奇的眼光看着他。随着故事的跌宕起伏,教室里的情绪变得热烈、和谐,同学们不时发出快乐的笑声。

邱学华知道,许校长一定不放心他的课的。果真,许校长特地从教室门口慢慢走过,但看到学生都安静地在听邱学华上课,便满意地笑了。

  课后,邱学华进一步反思了自己的第一节课。他后来发现,其实,在中学里当学习委员的经历帮了大忙,帮他渡过没有备课也无法备课的第一课的难关。让他能够临阵不乱,让他能够在几十又眼睛的关注下神色自若,让他能够巧用故事法实现语文与数学之间的逆转,这都得益于当年在学校读书时做过学习委员啊!学习委员,成天就是跟学习打交道。而且,想当年,在做学生的时候,作为学习委员的邱学华,早已经面对过这样的阵仗了。

五十多年过去了,生平第一课的情景仍让邱学华觉得记忆犹新。回想起来还真有意思,邱学华把算术课上成故事课,从现在的教育理论观点来分析,这无疑是先同学生建立起感情的招数,也是使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并进一步促成对老师亲近的方法。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当时邱学华不可能知道这些教育理论,讲故事在当时只是逼上梁山的“绝招”而已,但现在想来,邱学华觉得,这可以说是他数学教学的一篇过得去的处女作。

这一招可真灵!

每一节课,邱学华都会来点小故事。后来,就刻意寻找数学小故事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了。

学生们很快就喜欢上他的课了,他们最巴望着的,就是快快有算术课的到来。从同学们的眼光中,邱学华不但看到敬佩,甚至还能读出一点崇拜来。邱学华有点陶醉了,但他不敢有半点马虎与懈怠,他因此悟到一点,作为一个老师,固然要有为师的尊严,但却不能有半点“师道尊严”的架势,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学生的尊重,也才能够获得同行的认可与校长的信任。

邱学华上图画课也非常出色。图画课,邱学华也上得认认真真,上得风生水起。他经常结合绘画讲古代书画家的故事。这又让同学们惊奇了,世界原来如此之大,如此美好,他们的老师原来如此博学,好像一肚子全是学问。更为叫绝的是,老师还画得一手山水花鸟。

体育课的教学,邱学华经常带学生们打篮球、做游戏。邱学华在中学读书是校篮球队的经历,这时候派上了用场。体育课,还真的让邱学华上得有模有样。

也是在体育课上,邱学华体悟到了拓展训练的意义。体育课,邱学华不仅将课堂放在操场上,也将课堂放到了校外,他领着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小山上,用爬山竞赛的方法,组织学生做游戏,组织他们开展各种比赛。这一来,既锻炼到了体能,也锻炼到了意志。有个学生说,他最喜欢老师,如果老师一天全在他们班,他们就最开心了。

几个月下来,挑剔的校长,目光变得温和而慈祥了,语气变得温暖而亲切了,人前人后,都在夸邱学华,会上会下也都在说小邱同志虽然年龄不大,教育学生倒蛮有办法的。

试用期就这样过去了,邱学华成为塾村中心小学一名正式教师。

其实,邱学华没有进过师范学校,对于如何做好一个教师,他既没有感性的认知,更没有理性的思考。在进入塾村小学时,他只能通过模仿,尝试着怎么样去当好一名教师。那时还不时兴听课啊说课啊公开课啊什么的,也没人对他进行专门辅导,但他听过父辈讲过他们怎么“偷来拳头学本事”的经历,于是,没课的时候他常常会一个人偷偷站在教室外面听老教师上课,学习他们的一招一式。那些老教师也并不保守,只要有问题请教,他们也总是耐心给以指导。

当上小学教师后,自己终于赚到一点津贴了。每次回常州时,邱学华最大的快乐就是在新华书店淘书。每当淘到对教学有用的参考书后,邱学华便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读啊写啊,只要一有心得,邱学华便认认真真地在本子上记下来。

邱学华全部身心都扑在了教学业务上。学校的所有老师都看出来了,这个平常不多言不多语的小伙子,似乎将教书当作了自己的全部。因为不是本地人,教学之余,邱学华除了家访,也没有多少朋友交往。这样,他就有了大量成片成片的时间去钻研教学,研究业务。邱学华似乎天生为教书而活着的,只要一拿起教材,只要进入课堂,邱学华便觉得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一来,邱学华的教学水平迅速提高,很快就在数学教学方面入了门。

 

三、十七岁成为中心小学教导主任

当初,还曾对他将信将疑的许汉璋校长,第二年破格提拔邱学华做了教导主任。这时,邱学华才刚满17 岁,在教师中年龄最小。

这时候,学校也有了大的发展。邱学华来执教时,才三个班级,一年后,发展到七个班级。

但面对教导主任的岗位,邱学华还是有点心怯。自己不是师范出身,当一个教师,已经算是勉强和侥幸,如今却要做教导主任,去领导全校教师的业务工作,这太不可思议了,也太不敢想象了。

邱学华将自己的心曲与校长进行了交流,觉得自己无法在业务上领导得了全校的教师。

但是许校长说,你能!一定能!学校既然将这样的担子交给你,就是因为对你充满了信任。何况,我这么多年在教育岗位上呆下来了,还真的没有看错过人。

在许校长的鼓励下,邱学华挑起了学校交给他的这副担子。

可以说,许汉璋校长是邱学华在教师生涯中的第一个引路人。现在想来,任命一个17岁的孩子当中心小学的教导主任,该要有多大的胆量与气魄 。恰恰是这一决定,使邱学华迈出了人生中最为关键的一步,也使邱学华的成长加快了速度。当同龄的孩子还在学校里读高中时,谁能想到,他们的同龄人邱学华,已经是一个相当规模的中心小学的领导干部了……

做了教导主任的邱学华,还跟一年前来到塾村小学时一样,对所有老师都怀着敬佩,对所有学生都面带笑容,手脚勤快得让别的人都插不了手,扫地烧水的活样样抢着干。身为教导主任,在学校排课时,同样非常勤快而又非常肯吃苦,他总是先让别的老师挑课,剩下的课主全归他自己了。

这一来,邱学华成了学校最忙的人。因为,小学各个年级的各门功课,他都得负责,都得过问了。而音体美课程,则差不多全由邱学华包了。

建国初期的农村小学,教材不全,硬件落后,适龄儿童也不能全能享受到教育。最重要的还是师资奇缺。

这种情形下,邱学华的教学重担就可想而知。

因为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邱学华只能自己先学,然后再把自己的所得运用到教学上。最难的是教音乐课,不但要懂得乐理,还要能拿得起两三样乐器。这一来,光看书就不行了。因而,几乎每一个星期天,邱学华就把自己关在学校里,从早到晚练习弹风琴。邱学华学得很投入,自己也由衷地喜欢上了音乐,风琴学完之后,又无师自通地拉二胡吹笛子。

农村学校缺教具与挂图,邱学华便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在学校里制作教具,画教学挂图。几年里,他竟然将全套历史挂图、自然挂图和地理挂图画全了。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教育奇迹。这一来,邻校都派了老师前来参观,大家都在学邱学华这种自制教具与教学挂图的方法。后来,邱学华考取华东师范大学离开塾村小学后,这些教学挂图全部留给后任的教师。多少年后,老教师沈志昌还常常向人们说:“我们一直在用邱学华留下的教学挂图,这是一笔教学财富,更是一笔精神财富!”

那时,当教师并不是一份让人羡慕的职业。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但因为刚刚解放,又因为在新社会,这份职业比起小商贩来,不知道有多荣耀了。何况邱学华本来就十分喜欢这份职业。

但工资却成了问题。

国家每月只能发一点津贴,本来想等学生把学费交上来后,去掉开销的部分,再有些赢余的,便用来发放教师的工资。可是,大多数孩子交学费也没有现金,一般都是到了年底用粮食、猪肉代替学费。这样一来,老师们在很长时间里,就只能领实物当工资了。

学校没有食堂,学校的老师的一日三餐便只能在学生家中轮流吃饭,当地农村里叫吃“供饭”,每学期低年级学生供一天、中年级学生供两天、高年级学生供三天以抵作学费。

这样,老师们便与农民群众成了一家人似的。邱学华和老师们天天接触农民群众,到农民家里做客。江南农村有尊师重教的风气,对教师很尊重,遇到供饭那天,总要设法弄点好菜招待教师。

邱学华越来越喜欢学校,喜欢农村了。虽说郑陆桥离常州只有几十里路,但是,一年里,邱学华却很难得回家,就连寒暑假也在塾村吃百家饭。过年了,乡亲们经常排演当地的锡剧,他不会唱,就帮他们画布景,搭布景有时乐队缺人,他就帮腔敲敲锣鼓拉拉琴,塾村小学五年,使他真切地了解了社会,对农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不但许多学生将他这位小先生当成他们的知心朋友,而且还有许多农民成为他的忘年交。这段经历,对他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后来当他成为大学教师,还是喜欢和小学生在一起,有事没事还是喜欢往农村跑,和农民交朋友。这种农村情结,这种草根情结,或许也是他的成功之道吧!

更令邱学华欣喜不已的是,塾村中心小学走出了一批人才。

清华大学水利系主任钱涵兴,是共和国前总书记胡锦涛的同学。江苏省妇联副主任钱凤度、国务院信访办处长钱锡焕、核工业部第二设计院钱玉娣、一生在农村基层任塾村大队党支部书记的钱耀海,都是邱学华当年的学生。邱学华任少先队总辅导员时,他们当时在少先队担任大队长、大队队委、中队长等职,是邱学华的得力助手。

四、发明小学口算表

但随着教学技艺日益精湛,教学上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一个非常让人头痛的问题是,不管他怎么叮嘱学生,不要算错,不要算错,可是,学生还是算错,就是弄不明白。

这成了邱学华的心结。

一个将教学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的人,遇上任何一个教学上的问题,都会出现这样的焦灼状态。

怎么办?

20岁还不到的毛头小伙子邱学华,第一次遇到了非常为难的问题。

经过深入研究,邱学华搞明白了一点,当时,他们上的数学课,是以他刚刚开始工作时也就是1952年颁布的《小学算术教学大纲》为蓝本的。而这本大纲,又基本上学的是以老大哥”苏联教学大纲为蓝本。也就是说,整个小学数学课,从课程结构到教材,都是照搬苏联的。那么,既然如此,小学算术的教学方法,也就得从苏联全面引进,至少,必须参考苏联的方法,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有些事情,看似偶然,其实有着某种必然;有些事情,看似必然,但不到关键时刻不会发生。恰恰在这时,邱学华买到了一本由苏联人A.C.普乔柯写的《小学算术教学法》。这本书是由在195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翻译、出版的,这本书全面介绍了苏联小学算术教学方法。拿到这本书,年轻的邱学华真是欣喜若狂。他一口气就把这本书读完了。然后,又放在案头与枕边,细细咀嚼,细细消化。

终于,邱学华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可能,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学情水平。

邱学华在学习《小学算术教学法》时发现,A.C.普乔柯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小学算术教材的编排要反映算术发展的逻辑性,同时也要照顾到学生年龄的心理特征。所以,要把这两者适当结合起来考虑,并且,这一点要作为建立小学数学教材体系的原则。

邱学华发现,虽然自己一开始注意到了以故事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但是,在训练学生的数学能力时,有时候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学生经常算错,考试成绩很差。邱学华一再告诫学生不要粗心,不能做错,可是学生还是做错。邱学华冥思苦想也想不出是什么原因。

所以,邱学华开始有意识地慢下来。就在这样的过程中,邱学华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经常会算错。譬如,他观察到口算水平差的学生,在笔算运算过程中常常停留在基本环节的运算上,如计算6×9+7,不能立即反应出61,而要列出54+7的竖式再计算,所谓笔算外再做“小笔算”,这样就会使整个计算机的思维过程中断,或者顾此失彼,影响计算的正确和迅速。

为什么会经常算错呢?邱学华苦苦思索,最终发现,还是口算的方法与技能没有得到解决。数学教师没有意识到口算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孩子们更想不到口算对他们的意义。

后来,邱学华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读书,才知道基本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基本口算的熟练程度制约着笔算运算能力的高低,这是一个科学理论,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条规律。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基本口算训练。不但低年级要训练,中高年级也要训练。以后邱学华还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说到底,用一句通俗的话就可以表明:“计算要过关,必须抓口算。”

看来,应该加强小学生的口算教学,要让孩子们熟练地学会口算法则,掌握口算的心法。

在普乔柯的著作中,普乔柯认为,口算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口算练习可减少学生计算错误。普乔柯还在书中介绍了一种口算练习条,练习时挂在黑板上,各条的位置可以调换,可以组成很多口算题目,省去教师书写小黑板或做口算卡片的麻烦。

从此,邱学华也开始思考起口算教学的事来。

在普乔柯这本书的开导之下,邱学华开始有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口算训练,并依样画葫芦在课堂上使用起普乔柯介绍的这种口算练习条。

很多人会认为,在口算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算法最重要。同时,理解算理也是一个难点。算理是算法的依据和核心,算法是算理的外在表现形式,二者缺一不可,不可以厚此薄彼。算理与算法本身就是口算学习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谁重要谁不重要,哪个先学哪个后学,先解决算理问题还是先解决算法问题,在不同的班级中实施或者由不同的教师执教,都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关键是怎样根据学习内容的具体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安排或平衡,使教学行为更显和谐。

意识到这一点,邱学华觉得,应该在口算教学上进行一次认真的思考,要实现一次新的突破。

他又想到了那本书的作者普乔柯。普乔柯在书中介绍了一种口算练习条,练习时挂在黑板上,各条的位置可以调换,可以组成很多口算题目,省去教师书写小黑板或做口算卡片的麻烦。邱学华于是依样画葫芦在课堂上使用起普乔柯介绍的这种口算练习条,没想到真的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就连班里再粗心的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也不大会算错了。

后来,邱学华发现了普乔柯的方法有一些缺点,这种口算练习条挂在黑板上,学生看不清,坐在后排的同学更看不清。还有,学生一会抬头看题,一会埋头做题,这就大大影响了计算速度,也影响他们集中注意力。

口算练习条样式如下:

(如果把第二列与第三列挂在一起,就能组成17+2515+2812+21……十道题目。)

于是,邱学华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大胆设想,能不能改进一下,改成一张表,每个学生发一张,照着表练习,既经济又简便,这样,口算表的构思工作开始了。

口算表的构思一旦形成,邱学华是吃饭也在想,走路也在想,睡觉也在想,真的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邱学华就动手设计,边使用边修改,兴趣极浓,吃饭也想,走路也想,真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设计出第一张口算表。邱学华设计的口算表练习不要抄题,只要直接报出或写出得数。口算结果可以直接写在专用的口算作业本,格子的大小同口算表配套。

这样一张口算表,就可以组成近万道口算题,这就有可能利用它在较短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既经济又简便,省去教师编拟口算题目和写卡片的麻烦,特别在复式教学中更能发挥作用。复式班的直接教学时间少,可以利用口算表进行大量练习,同时还可利用口算表出笔试题和珠算题。

后来,他在教学过程中一边使用,边修改。然后,又按照各年级的不同需要,设计各种不同的口算表。譬如,对分数加减法的口算、对小数的口算等等,都尽皆囊括在内。作为教导主任,邱学华将自己的成果在全校作了推广。教学效果是显著的。原来在县内无法名列前茅的塾村中心小学,现在的数学成绩得到大幅提高,邱学华的名气也在全县慢慢传开。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在邱学华这里,他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是从口算教育改革开始的,而且,此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到80年代,长达30年,他都持续进行着这一项研究:从设计口算表开始,到研究口算与笔算相关的理论问题,再到制定口算表以及改进口算训练的方法。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这里我们简单地把口算表介绍一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8

1

9

3

4

0

5

9

3

0

5

0

4

2

4

7

2

8

4

2

0

4

2

8

0

4

0

6

2

2

4

2

7

7

9

0

5

5

5

0

2

0

2

6

2

4

8

6

3

6

0

6

3

6

0

6

0

6

9

3

3

5

5

5

2

0

4

6

8

0

2

0

4

8

4

3

2

4

3

5

0

2

2

2

0

5

0

2

6

4

2

4

3

9

6

0

3

3

9

0

3

0

2

4

9

1

4

2

2

4

0

8

3

2

0

4

0

8

4

2

3

6

4

7

6

0

4

2

4

0

5

0

2

6

4

5

4

6

2

7

0

2

9

3

0

2

0

2

2

7

口算表中双线以上的数目是“行次”,一共有15行,双线以下的十排是计算用的数字。将行次互相搭配,就可以组成现同类型的题目。如练习两位数加一位数时,用12行加3行,就组成81+972+842+7等十道题目。如练习一位数乘整十数口算时,用1112行×13行,就组成50×440×620×2等十道题。这样,根据教学需要把行次相互搭配,加上运算符号,可以组成各种类型、各种方法的几千道口算题。如果组成两步计算题,题目就更多了,如:2+3+4行、1行×2+3行……

需要说明的是,加、减、乘三种方法可以根据教师意图,随意搭配,但除法不行,否则可能出现除不尽的情况。这就需要在设计中安排好。这张口算表有11种各种类型的除法:

112行÷3            2123行÷4

3456行÷7         456行÷7

5 567行÷8        6)(56+7行)÷8

77行×8行÷9          8910÷11

9)(910+1112行)÷13

10)(1112-13行)÷14

11)(1112+1314行)÷15

这样,一张口算表,就可以组成近万道口算题。

而近万道的口算题只在一张小小的表格中罗列出来,则又可谓之近万种尝试法。

这是邱学华自己发明的口算表,这也是邱学华最初的科研成果,是尝试教学迈出的可喜的第一步,因而,我们可以说,这也是一次成功的教育尝试。

在邱学华看来,不,现在,我们也都可以理性地发现,比起普乔柯的方法来,邱学华的这张口算表,确实远远超过了口算条,它即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给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同时又具备了经济、简便的特色,省去教师编拟口算题目和写卡片的麻烦。特别是在复式教学中更能发挥作用。

经过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这种口算表比前苏联的口算练习条,方便灵活,设计巧妙,简单实用。

从这里看出,邱学华从一开始就不迷信洋人,不迷信书本,敢于大胆尝试,一切从教学实际出发。这为他今后不迷信外国教育理论,坚持走中国化的道路播下了种子。

但又有谁能想到,在这样的路途中,邱学华比一般人付出更大的努力!

然而,恰恰,机遇是青睐这样的人的。邱学华的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文章《一张可以组成近万道题的口算表》就是在这时写成,不久便在《江苏教育》杂志上(1956年第23期)发表。“口算表”可算是邱学华尝试教学上的第一个发明。

第一篇文章的发表,让邱学华尝到了尝试的快乐与甜头,这第一次的尝试成功,一直对他有着巨大的鼓舞,可以这样说,是从这时候开始,邱学华从此走上了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漫长道路。

不久,邱学华因为教学成绩突出,受到武进县文教局的表扬。随后,一心要求政治上进步的邱学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此之前,因家庭出身的问题,邱学华曾经几次提出入团申请,但几次讨论都不能通过。1954年,邱学华的这一愿望终于实现了,焦溪区政府文教助理员戴祖琪主动当了邱学华的入团介绍人,他向团支部讲明“出身不由己,主要看表现”的道理,并介绍了邱学华在学校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团支部终于通过邱学华的入团申请,邱学华如愿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这给了邱学华极大的鼓舞,从此他坚定了这样的信念:尽管我的人生道路没有别人平坦,但只要我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邱学华也因此非常感念戴助理,因为戴助理是他一生中第一个政治引路人。

不断尝试,不断向成功的目标靠近。邱学华的人生真可谓尝试人生啊!

有谁能想到,像他这样一个历史反革命家庭出身的青年,能够顺利地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同时又能获得组织上的认可与支持呢?

后来的情况,也是我们所知道的,邱学华进入华东师大教育系学习后,仍然沉浸于数学教学研究,对口算教学也进一步进行了梳理与思考。他一边读书,一边研究,参加了教育系学生教育科研小组,并根据各年级的教学要求编出各种类型的口算表,逐步趋向系统化、科学化。有“20以内进位加法口算表、表内乘法口算表、整十数口算表、小数口算表、分数口算表、搭配口算表”等20多张口算表。当时还写成一本《小学口算表》的书稿,这本书虽然没有出版,但在邱学华大学毕业后,还继续在师大附小使用,逐步改进。直到文革后,1979年才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小学数学口算表》,第一版就印了90万册,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小学数学口算表》只有几十页的小册子,可是却花费了近30年时间,足见科学工作是艰巨复杂的,不付出辛勤劳动是很难成功的。

在这项过程中,我们发现,邱学华首先确定了自己的数学教育观:基本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基本口算的熟练程度制约着笔算能力的高低,这是一个科学结论,也是小学数学中的一条规律。

建国后,历次的教学大纲都强调口算的重要性,指出口算是笔算的基础:要求算得正确、迅速,还要注意计算方法合理、灵活。这样的纲领性文件,与邱学华在数学教学研究过程中得出的结论,竟然非常一致。这也就可以看出,邱学华的数学教学研究,从一开始就站在一个极高的水平线上。

在大学读书期间,邱学华在研究口算与笔算的相关问题时,已经提出基本口算的训练指标问题。也就是说,对口算速度提出高指标,认为越快越好,并不是一种科学而审慎的态度。因为,这样一来,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学生的口算能力的高低应该有一个尺度来衡量,也就是制定出标准。有一个标准,学生就有了目标,教师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说,学生的口算能力没有达到标准,应该加强练习了;学生已经非常熟练了,口算基本训练的时间就可以适当减少。已经熟练,再提出过高要求,就会造成重复与浪费,还会加重学生负担。

这样,邱学华也就有了自己的目标,迅速而正确地制定出国内第一套口算量表,也就是编制出一套小学生口算能力量表,并制定出我国小学生口算能力测定标准。

这项工作在当时以及其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小学数学方面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工作,也可以说是当时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空白。邱学华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这已经无法清晰地表述出来了,但我们可以有一些数据来表明一个教育家成长初期所付出的艰巨努力:

全国范围的小学生口算测验规定为5分钟定时测验,调查测验的地区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安徽、河南、河北、湖南、湖北、黑龙江、陕西、内蒙古、新疆等16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受测学生达72000多人次。测验时间是1979年底到1980年初。

这一测验,还让邱学华看到一点:这些调查数据,基本上可以表示1980年代初当时小学生的口算能力水平,也可以看出,虽然经过文革的破坏,但小学数学教学,基本上还是没有受到多大干扰,特别是很多数学教师,避开政治风波,将数学教学与当时的所谓三大实验结合起来,反而走出了一条数学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道路。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然而,要看到,当一个教育家在成长的最初年代所着迷的东西,颇有点与作家的处女作的主题、内涵一样,同样是一辈子魂牵梦萦的。

五、全县最年轻的中心小学校长

建国初期,邱学华和全国人民一样,充满了对新中国的热爱。新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邱学华将全部的热情与干劲,全都发挥出来了。他拼命地工作,忘我地学习,只身走进远离常州市的乡村,力图摆脱那个历经了噩梦一般的家庭给他带来的梦魇般的蚀骨伤心的疼痛。他努力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教学中,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忘掉那种不甘与疼痛。

事实上,邱学华似乎奏效了。他的数学教学水平越来越受到师生们的关注。他的科研成果,也在当地推广。但是,毕竟没有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数学教学法的学习,邱学华自己知道他现在多么需要进一步提高,他内心明白,自己太需要进一步学习,才能有更大幅度的提高。

但邱学华也明白,很多像他这样的教师,都没有受过专业训练。虽然,为了提高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各地方都设立了辅导区,办起了星期学校,利用星期日半天时间把教师集中起来学习,采用兵教兵的办法,能者为师。邱学华便担任过星期学校的辅导教师。邱学华为老师们讲算术教学,讲少先队工作和班主任工作。有时候,他也会讲自己的教务处工作。那时虽然没有聘请专家讲课,但大家学得非常认真,星期学校办得红红火火。

1955年,许汉璋校长调离塾村中心小学,上级主管部门任命邱学华担任塾村中心小学校长。就这样,20岁不到的邱学华成了全县最年轻的中心小学校长。这时候,塾村小学已扩大到7个班,有10位教师,还要管理4个村校。邱学华担任校长后,仍坚持上两个班级的算术,还兼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课程。

在对区里的教师进行辅导时,邱学华偶尔也会为老师们谈谈学校管理的事,谈学校的办学思路与办学方向。这时候的邱学华,已经意识到,应该让每一位普通教师都能站到学校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看待教育事业的发展。

至此,邱学华在乡村小学一共呆了五年,写下了一个普通代课教师走向小学校长的传奇。

20岁就当上了中心小学校长,是全县最年轻的中心小学校长,许多人羡慕不已,真是春风得意。可是邱学华却开始酝酿新的目标。在小学踢打滚爬几年,邱学华深深爱上小学教育。然而,学校的方方面面,教育的发生发展,学生的探求探索,也都在逼迫着邱学华不断探索。最大的问题是,为什么教师辛辛苦苦,学生的成绩还提不高?小学算术课上,为什么千叮万嘱,学生还会算错?为什么差生问题始终解决不了?能不能找到一种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教学质量又高的理想的教学法?等等。

每当想到这些问题的时候,邱学华都深深感到自己文化水平和理论水平太低。

为了更好地从事小学教育、研究小学教育,邱学华作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决定:考大学!进大学深造。

19562月,他将自己的想法打成报告,向上级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上级领导不仅迅速批准了邱学华的报告,而且鼓励他一定要不畏艰难,争取考取大学。后来才知道,当时恰好政务院发了文件,为了建设新中国,培养大批人才,要组织在职干部考大学。邱学华很幸运地碰上了好的时机。幸运之神又对邱学华睁开了青睐的双眼。如果再晚一年,经历了反右斗争,考大学开始严格政审,像邱学华这种家庭出身的人,是万万不能进入大学的。

可是,邱学华自己也知道,自己仅仅在常州中学读了半年的高中。这种情形下去考大学谈何容易。

细细想来,中小学一共12年,可邱学华只读了6年半。读小学的时候正是在日本沦陷区上海,家里穷,没有钱进学校,只能断断续续进了义务夜校识字;抗日胜利后,全家回到家乡常州,才正式背起书包进了学校,但也只是在小学读了3年,然后,初中读了3年,高中读了半年。六年半的学生生涯,如何才能拼进大学?

但是,邱学华就是这样一个倔强的人,只要他认定的,他都要试一试。他告诫自己,不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

于是,邱学华设法借来全套高中课本,白天忙于校长工作,晚上备课批完作业后,开始自学高中课本,在煤油灯下苦读到深夜。那时的冬天特别冷,长期的熬夜,邱学华的脚趾都冻坏了。但这没有让邱学华退缩。

就这样,邱学华尝试着自学完了高中课程。所幸的是,他读了一学期高中,入门因而就特别快捷了。加之心中有了动力,这样一来,高中课程的自学也就显得比较容易。

邱学华的内心也早有了方向,自己报考大学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研究小学教育,在师范大学里惟有教育系是研究小学教育的,当时报考大学可以填三个志愿,这三个志愿邱学华都填了“教育系”,考不取还是回来当小学教师。三个志愿,三所大学,分别是华东师大,南京师院和浙江大学。

邱学华的内心却舍不下塾村小学的孩子们。几年的相处,朝朝暮暮,风风雨雨,他们一起走过来了。现在,要他离开这些孩子,邱学华的内心非常痛苦。但是,邱学华自己知道,数学教学还有着更高远的境界,自己这点学历与资历,想要抵达更高远的目标显然不可能。

对于复习迎考,邱学华还是满有把握的。因为当时文科高考不考数理化,这就使邱学华的负担轻了许多。政治方面,邱学华更有把握。当了中心小学的校长以后,邱学华一直带领着全校教师坚持政治学习,所以,邱学华有足够的把握。而历史、地理等科目,也是邱学华抓在手上教的。虽然只是小学的教学内容,但毕竟需要参考大量的资料,而在这一过程中,邱学华习得不少,因而历史、地理方面的修养也就有了。

走进了高考考场,邱学华非常镇定。当看到作文题是《我的母亲》时,邱学华洋洋洒洒,下笔就写,他把祖国当作他的母亲,对母亲进行了深情倾诉。

走出高考考场,邱学华则有了相当的自信,他相信,他一定能走进大学课堂深造。

预料中的、期待中的情形来了,高考揭榜了,邱学华考取了。而且,是考取了向往已久的第一志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

那天,邱学华在学校里等录取通知书,孩子们也跑到学校里焦急而担心地等待。邱学华希望自己被录取,可孩子们却不希望他们的老师离开。当邱学华拿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录取通知书时,所有学生都“哇”地一声哭了……

走了,塾村小学!走了,亲爱的孩子们!

邱学华对工作了五年的学校挥挥手,眼泪就下来了。

他多么不舍!

他不想离开塾村,不想离开孩子们。

可是,新的路在前方等待着他,更高的教育理论的山峰等着他去攀登。为了让自己的教学技艺更上一层楼,这步路,他必须跨出啊!

孩子们成群结队、前簇后拥地跑到了轮船码头为他们的老师送行,一边哭着,一边挥动着小手。他们不愿意老师离开他们。

这一天的情景,邱学华一直铭记在心。孩子们喜欢他,他也热爱孩子们。邱学华暗下决心,进大学后要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为他们工作!

同事们也来了,缓缓地挥着手,直到邱学华乘坐的轮船驶出了他们的视野,他们才一个个地搀着孩子们的手,回到了学校……

塾村小学的五年,哪里仅仅是五年时间?他是邱学华教育人生中最为坚实的五个脚印,是邱学华教育尝试之路的起点,和着邱学华的青春汗水与泪滴,和着邱学华的欢笑与甜蜜……

就这样,邱学华带着塾村小学所有师生的殷殷之爱和深深情谊,跨进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

邱学华得偿所愿。

邱学华是带着问题上大学的。

“为什么教师辛辛苦苦地教,而质量不高?”

“能不能找到理想的教育法?”

“为什么同样坐在教室里的学生,成绩相差会那么大?”

百思不得其解啊!

邱学华相信,一个叫做大学“教育系”的地方,会帮助他解决这些问题。

邱学华进了大学后,与塾村中心小学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邱学华一直没有忘记塾村小学,当了大学教师之后,也经常去塾村看望。村上的老人们还记得他老师,当年的学生只要一看到老师回校了,就高兴得什么似的。塾村小学八十年校庆、一百年华诞,邱学华都赶了过来。邱学华在塾村其实只有短短的五年,然而,这五年,是邱学华重要的人生经历,也是塾村小学走向成熟、走向辉煌的五年。

后来,邱学华的学生钱肖农当了塾村中心小学的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