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理论必须走中国化的道路
我国教育理论必须走中国化的道路
——以尝试教学理论的成长和发展为例
常州大学尝试教育科学研究院 邱学华
今年(2024年)我已90高龄,回首往事,历历在目。从16岁当农村代课教师算起,在教育岗位上已度过70多个春秋。我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当过小学教师、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师范学校教师、教科所教研员,其间我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历经60多年完成了尝试教学法从萌芽、形成到发展的道路。
尝试教学法已从一颗幼苗,发展成参天大树。从实践层面上,试用范围已扩展到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实验学校先后有3000多所,试用教师达百万,受教学生达3000万。被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国际智能专家瓦格纳誉为“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实验之一”。从理论层面上,它从一种教学方法已升华尝试教学理论及尝试教育理论,并且已构建成比较厚实的理论框架,出版有关著作60多本,其中有《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新论》《尝试教学论》《尝试教学理论》《尝试教学策略》《尝试教育研究》《尝试创新发展》《尝试教学法简明读本》《尝试教学流派》等。纵观国内外众多教学流派,有如此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是不多见的。
特别令人欣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尝试教学法已逐步走向世界。我曾先后两次(1991年、2023年)登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讲台宣讲尝试教学法,日本数学教育学会会长荒木勇教授和日本新算数研究会副会长片桐重男教授等学者多次到中国参加尝试教育学术年会和到实验学校考察尝试教学法实验情况,我也应邀去日本考察和演讲。2010年在深圳市南山区举行首届尝试学习理论国际研讨会,在会上来自乌克兰基辅市苏霍姆林斯基实验学校瓦·哈依鲁莲娜校长评价说:
“我们从内心深处感到:邱学华的教育实践和思想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是一致的。首先,邱学华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奋斗在中小学教育实践的第一线,即便在教育研究所工作也从不离开学校,他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永远不离开学校’看作自己的崇高的职责!其次,邱学华写的书,深受广大中小学第一线教师和校长的欢迎,这说明他同苏霍姆林斯基亲力亲为的‘教育科学理论通俗化和大众化’的思想是一致的。”
2013年在澳门大学举行尝试教学研究华人论坛,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的华人学者共同研讨尝试教学法的实践与应用。尝试教学研究论文已译成英文、日文、德文、俄文和韩文在国外杂志上刊发和传播。
我国主流媒体对尝试教学实验研究持续宣传报道,《中国教育报》五次整版报道,《人民教育》两次出版专辑(尝试教学专辑和尝试教育专辑),《中国教育科学》《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研究》等教育理论刊物,均已显著位置全面系统地进行报道。早在1992年《人民日报(海外版)》以“中国历经十年研究和实验,尝试教学法推广已获实绩”为题向海外报道。通过中央教育电视台向国内外播放了邱学华尝试教学法系列讲座和上示范课的视频。
尝试教学研究成果已得到国家认可,先后评为江苏省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特等奖,教育部二等奖。特别荣获2014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为此我应邀赴京领奖,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握手接见。
综上所述,用大量事实证明尝试教学法历经60多年的实验研究,已成为植根中国大地,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并且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也得到教育界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中国教育科学》(2015年第3辑)在“大家论坛”栏目中以显要的位置刊登了我的长篇论文(约3万多字):“尝试教学法在中国的诞生与发展”全面介绍了尝试教学的本质特征与发展历程。现在我想从另一个视角,以尝试教学理论为例讨论教育理论界的一个重要话题:中国式教育理论的建设问题。
我已到耄耋之年,全面论述这个大问题,已力不从心,我想从自己亲力亲为尝试教学法发展道路中所受到的启示,提供一点体会供大家参考。为中国教育理论的繁荣和发展添砖加瓦。我从以下六方面谈感悟。
第一、为国为民持之以恒,敢于创新是中国式教育理论发展的不竭动力。
教育实验研究周期长,困难大。小学6年,中学又6年,还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检验。所以尝试教学法研究我整整搞了60年。
我是一个农村小学教师,为了解决学校教育实际问题,立志研究教育理论,报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深造。我读大学不但不要一分钱,还能每月领工资津贴,党和人民的培养,我一直感恩在心。
华东师大图书馆教育藏书丰富,我阅读中外教育名著和教育史,发现教育学、教学论中介绍的都是外国教育理论。看不到中国独创的教育理论。心情十分沉重。我为中华教育传统文化所取得辉煌成就而自豪,也为近现代照搬照抄外国教育理论而羞愧。
我国是14亿人口的大国,有近万年(按最新考古成就)光辉灿烂的文明史,有3000多年的优良教育传统和经验,难道就不能在教育理论研究上开辟一条创新之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吗?!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应该包括教育事业。我下定决心要研究中国式的教育理论,为教育复兴大业奋斗终生。
毕业后留校任教,教授《小学数学教学法》,这给我创造了极佳的研究条件。四年教育系的学习生涯,使我深知,创立一种教学理论绝非易事。坐在书斋里空谈,是永远做不到的,必须深入教育实践,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为此,我主动申请到师大附小锻炼,参与数学教学改革,我亲自教一班数学课,还兼任教导处副主任。为了工作方便,我同附小教师住在一起。由于在大学上课时数不多,我大部分时间在附小工作,所以很多人闹不清楚,我是附小教师还是大学教师。这样,我在附小整整五年,直到特殊年代开始。
在师大有些人说我是傻子,好端端的大学教师不好好当,跑到附小吃了苦别人还不理解,没有捞到好处,科研成果也上不去,得不偿失。直到现在我不后悔,正由于这5年的教育实践,使我萌发了“先练后讲”新教法,在师大附小通过听课及亲自上课,发现学生主动不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是采用“先讲后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个问题思考良久,突然考虑能否反其道而行之,运用“先练后讲”,让学生先做题,然后教师再讲。我先在自己班上试,然后带领年青教师一起做。在60年前,这个想法是非常大胆的,这是尝试教学法的雏形,是颠覆传统教法的创新。
在特殊的年代,我离开华东师大,到江苏溧阳县农村当中学数学教师。我在自己所教班上,继续试用在师大附小发现的“先练后讲”的新教法,后调溧阳县师范学校搞教师培训及小学数学三算结合教学研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研究应用。在那个特殊年代,许多人意志消沉,无所事事混日子,而我恰在溧阳农村找到一方乐土,继续“先练后讲”新教法的研究,很多人说我疯了。在最困难的日子,我对党和国家没有丧失信心,继续追求我的人生目标。
特殊年代结束,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期。我回到了家乡常州,在常州师范学校搞教师培训,办起了全国第一个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班。以前萌发的“先练后讲”新教法,仅是一个初步设想,由于条件限制,仅做过一些零碎的实验。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应该开展有计划的系统教育实验研究。我以研究班为平台,组织学员按计划按要求开展教育实验。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根据实验结果,我写成第一篇论文:“尝试教学法的实践和理论”,刊登在《福建教育》(1982年11月)把“先练后讲”新教法正式取名为尝试教学法,这一教法横空出世,从此开启了40多年的研究历程。
出于意料,尝试教学法论文一经刊出,立即引起全国小学数学教育界的极大反响,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的新观点引起大家的关注,尝试教学法有相对稳定的操作模式,易学易用。各地教育杂志争相转载,各地学校纷纷试用,全国掀起了一片尝试热。但好景不长,小学数学教育界的一位权威人士在一次全国小学数学研讨会上公开打压尝试教学法,说什么:“不要提这个法,那个法,小学生还能自学?”一时间“尝试教学法受批评了”,“邱学华犯错误了”,不胫而走。常州市的一些反对者找到了借口,“邱学华受批判了”“邱学华想搞新教法异想天开,想出名想疯了”。这样内外夹攻,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有些好心人劝我:“不是上级要搞的,又没有经费,还要受冤枉气,自作自受,就此收手吧!”
面对内外压力,我没有退缩。搞新教法研究是我一生的追求,符合改革开放政策,顺应广大师生需求,我没有错!此时教育媒体的支持起了很大作用,《福建教育》编辑部顶住压力,继续刊发《再谈尝试教学法》《三谈尝试教学法》,特别是《中国教育报》(1985年4月24日)在头版报道了尝试教学法实验情况,尔后又在头版头条刊登了记者张玉文的长篇访谈录:《邱学华和尝试教学法》。《中国教育报》是教育部的机关报,代表官方,它刊发的文章打了许多人的脸,许多教育局或教研室重新审视尝试教学法,纷纷重新开始试验。
我写的尝试教学研究第一本专著《尝试教学法》,受到广大教师欢迎,数次加印,后来又再版,总发行量近20万册,这在教育理论著作中是很少见,为此这本书被评为全国首届优秀教育理论著作奖,全国仅评出49本书,大都是高校教育理论专家写的。《尝试教学法》一书出版,标志着尝试教学的理论框架已建成,已理清尝试教学的原理、本质、特征以及操作模式,使理论创新又前进一大步。
我深知这项研究不能止步,应从尝试教学法升华到尝试教学理论,需要时间潜心研究。另外,在全国新一轮尝试热掀起,需要我到各地去演讲指导。但是师范校长的行政事务繁忙,时间上的矛盾尤为突出。在我面前有两个选择,要么收山继续当官,要么辞官搞研究,我思量再三,选择后者。因为能当校长的人很多,而专搞尝试教学法研究的当时仅我一人,我不搞了,这项研究可能垮了。我要创立中国式教育理论的目标无法完成。我数次向教育局提出申请,终于在1988年同意我辞去校长职务,调教科所,又婉拒当所长的任命,一般来说,调动工作都是平调,原来是什么级别,调动后也要保留,我什么都不要,做了一个普通教研人员。
我辞官搞研究的事,引起常州市教育界不小的震动。有些人感叹,有些人嘲讽:“邱学华有官不当,有权不要是傻子!”“邱学华犯错误了,在师范学校混不下去了!”
我辞去校长职务后,无官一身轻。我向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办申报的研究课题:“尝试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实践”获得批准,作为全国教育科学重点研究课题,同时组织100多个实验学校申报106个子课题配合研究。我的工作更忙了,不是奔赴全国各地演讲指导,就是闭门看书写作。争分夺秒没有休息天,我的许多重要著作都在这段时间写成的,国家重点研究课题也如期完成,标志着尝试教学法已升华尝试教学理论,在理论创新方面又有提升。
回过头来看,我辞官集中精力搞研究,这一步走对了,虽然我个人有损失,工资少了,房子小了,权利没有了,但是使我赢得了8年时间,把尝试教学研究向前推进一大步。
退休后,我的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度更大了,可以走向全国大干一场,把尝试教学研究推向新的高峰。在近30年间,我先后在两所民办学校担任总校长,5所中小学担任名誉校长,20多所实验学校担任教育顾问。出版图书158本,发表文章160多篇。直到现在我还在常州市湖塘实验中学担任名誉校长,在该校建立了“邱学华尝试教育史料陈列室”,还有我的办公室。我退而不休,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教学第一线。
回顾60多年搞尝试教学研究的历程,感慨万千。60多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而对我个人来说几乎是我一生时间,我走得非常艰难。面对特殊年代遭受的批判,下放农村的艰苦生活,以后的权威人士的打压,旁人的白眼,同行的嘲讽,日以继夜写作的寂寞,外出讲课路途的艰辛,家人的不理解,个中的甜酸苦辣只有自己知道。但是我都挺过来了,而且最终取得了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我有着爱党、爱国、爱民的爱国情,为构建中国式的教育理论持之以恒,奋斗终身。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文化是中国式教育理论发展的肥沃土壤。
中国式的教育理论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教育文化的传统,走中国化的道路。
前面已经说过,中国教育理论一向崇洋,开口布鲁纳,闭口赞可夫,看不起自己的东西。我一开始提出尝试教学法,就有些教授专家说“邱学华搞的尝试教学法不就是美国桑代克的试误说”吗?。其实他们误解了。有些人习惯于用西方的视角看待问题,他们觉得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而不清楚也不珍惜自己老祖宗留下的财富。
美国桑代克搞试误说是20世纪初的事,距今100多年,而我国尝试教育思想的源头早在3000多年前就提出来了,殷周时期的《周易》(也称易经)在书中第四卦“蒙卦”中,石破天惊地指出“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这表明中华教育文明从一开始就已提出师长不应该强迫地教育孩子,而应该等待孩子来求教。这个观点是人类教育史上非常了不得的文明创造。尝试教学法先让学生尝试练习,遇到困难再求教师讲解,这同《易经》中的“童蒙求我”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孔子的启发诱导教育思想闪耀着尝试教育思想的光辉,《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孔子启发教育思想的生动写照。孟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尝试”的教育家,他的名言:“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意思是我虽然迟钝,但可以去尝试。道出了尝试的普遍性和必要性。
《学记》是我国乃至世界第一部教学论著作,书中用朴素明白的语言,说清教与学的关系。它继承《易经》中“童蒙求我”的思想,强调只有当学生提出问题,又说不出究竟的时候,老师才给他解说,事实上这已经是“先练后讲”尝试教育思想了。《学记》中一句名言: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这句话把教与学的关系说得非常清楚,主要的意思是“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再学”,不先学怎么知道自己的不足呢,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再学听教师的讲解。这就显示出“先练后讲,先学后教”的尝试教学思想了吗?
近现代许多教育家,都强调先让学生尝试自学,遇到困难,教师再讲。胡适特别重视尝试,他的一本新诗集,起名就叫《尝试集》,并在序言中写道:
“我生求师二十年,今得“尝试”两个字,作诗做事都如此,虽未能到颇有志。作‘尝试歌’颂吾师,愿大家都来尝试!” ①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他的语文教学思想充满着尝试的思想。他明确指出,培养阅读书籍的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最好的办法:“惟有让他们自己去尝试”。他对尝试的作用和方法作了诠释:
“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这才和养成读书习惯的目标结合;因为我们遇到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都不能预言必然能了解,总是准备着一副心力,尝试去了解。”“无论成功与否,尝试都比不尝试有益得多;其故就在运用了一番心力,那一番心力是一辈子要运用的,除非不要读书。” ①
尝试教育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我是站在前人的肩上,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尝试教学理论。所以在中国大地上产生完整的尝试教学理论,这是历史的必然!
把现在的尝试教学法当成美国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这是误解。
我在专著《尝试教学论》中专门有一章,阐述“尝试成功说与尝试错误说”,这两者的联系与区别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加以分析。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可找这本书参考。
第三、中华哲学思想是中国式教育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
现在教育科研中有一个不正常现象,先有研究结果然后再去找理论根据。有些人搞教育实验研究,到最后写研究报告时,再苦苦寻觅理论基础,找最时髦最流行的往头上套,以显示自己的理论水平高。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很难做出科学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个教育科研成果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指课题研究中的指导思想,包括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从尝试教学研究过程中看,其中最重要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任何一种教学理论都以一定的认识论作为哲学基础。因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认识过程,必须用一定的认识论诠释和指导这个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存在着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知识学习与素质养成的关系,学生主体与教师指导的关系,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等等。任何一种教学理论都面临着解决这些关系,解决得是否恰当,决定着教学效果的高低,教育科研成果的水平。
中外有关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的书籍很多,有些看不明白,有些较难理解。我发现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通俗易懂,说理透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代表作。我放在案头,反复阅读,逐步领会。在我遇到困惑时就翻读,触发我思考,找到处理各种矛盾关系的办法,像一盏明灯照亮研究方向。我一再说,我是靠毛主席的两论起家。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明确指出: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 ①
尝试教学活动是学生主体为了解决问题而进的一种探测活动,必须要动手实践,所以它是认识活动又是实践活动。让学生先尝试,教师后指导,充分体现了实践第一的思想。而且把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
前面提到教学过程存在着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西方教育理论纷呈多变,大都把矛盾双方对立起来,一会儿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作用,走向教师中心主义;一会儿强调学生的作用,忽视教师作用,走向儿童中心主义;一会儿强调认识的作用,忽视实践作用,走向本本主义;一会儿强调实践的作用,忽视学习系统知识,走向实用主义等等,这都是在认识论上出了问题。
毛主席的两论,特别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和内因与外因的辩证观点,能较好地解决教学过程中复杂多变的各种矛盾关系。
教育发展史上有两大派:一派是教师中心论,另一派是学生中心论。这两派都没有认识教师和学生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的辩证关系,只强调一方面的作用,而忽视另一方面的作用。
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明确指出: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两者的根据是不同的。” ②
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具体地了解事物矛盾这一个法则,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③
这个观点把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说得非常形象,也非常清楚了。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才是内因。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而起作用。如果学生不愿学,教师的“教”将失去作用,如果学生不会学,教师的“教”也会受到影响。
有些学者为了平衡教与学矛盾的争论,提出“双主论”即“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意为你们别争了,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人,这种“和事佬”的双主论,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说不通。按照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提学生为主是合适的,但不能教师也为“主”,大家都为“主”,会造成一线教师思想上的混乱。我认为把“教师主导作用”改成“教师指导作用”比较科学,所以我的教育论著中都统一提“教师指导作用”。我主张: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并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就摆正教与学的关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话,拨开迷雾见真理:“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教学理论中的许多困惑问题,大都源于许多复杂多变的矛盾关系没有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中国古代诸子百家思想中,充满着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特别是一分为二两点论,对立统一的观点,如“食物用之得当则养生,用之不当则伤人”“水能行舟,也能覆舟”。体现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思想。矛盾双方如何统一,如何摆正关系,中国式哲学提出“恰到好处”这是最高境界。我从中受到很大的启示,受益终生。
中国教育理论界,受西方影响太深,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欧、美、日等国各式各样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潮涌入中国,什么“老三论”什么“新三论”看得教师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我们必须正本新源,其实最好的东西,并不在西方,而在我们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里,而在新时代植根中国大地的教改实践中。在教育理论建设中,应该重视学习和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首要任务。
这里我想补充说明一点,对待外国教育理论,我们也要用一分为二,辩证地对待。既不能奉为圣明,也不能一律排外。外来的教育理论不能照搬照套,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借鉴它的长处,从中吸取营养,这也是建设中国式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要认真学习和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还必须重视研究和应用脑科学。一切教育和教学问题归根结底是大脑的问题,大脑是个“黑箱”,要解决这个“黑箱”问题,中外许多神经学家、生命科学家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路还很长,任重而道远,特别是进入AI时代,已经见到曙光,我们要密切关注这方面的进展。
第四、新时代的课堂教学是中国式教育理论的生长点和试金石。
任何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最终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如果脱离课堂教学空谈教育理论和方法,它是没有生命力的,走不远的,只能昙花一现走过场。
尝试教学法为什么经久不衰,因为它来源于课堂教学,植根于课堂教学,能够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所以深受教师欢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前面我已经谈到,六十年代我在华东师大附小搞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为了改变注入式的“先讲后练”教学模式,萌发“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法的雏形。尝试教学法升华到尝试教学理论也是课堂教学改革上逐步完成的。
这里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重要现象,我是把课堂教学作为载体,作为研究、宣传和推广的切入点。我搞的研究活动大都打着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旗号,如果说是为了学习尝试教学法就没有什么人肯来参加。1998年我在广东佛山市举办的一次活动,用的名称是“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研讨会暨名师课堂观摩会,一是“新世纪”三个字吸引人,大家需要了解新世纪教育发展的趋向,二是“名师课堂”更吸引人,一线教师喜欢听名师的课,特别是我要亲自作报告上示范课。我虽说是师范学校搞教育理论的特级教师,但大家都把我当成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结果广东各县市以及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都派人参加,人数竟达5000人。没有这么大的会场容得下,只能在新建的佛山体育馆举行,听课教师坐在体育馆看台上及中间比赛场地的后半部分,比赛场地的前半部分名师上示范课和专家做报告。
我在会上做报告的题目是“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学的新趋向”,报告中重点介绍尝试教学法的原理与应用,我运用尝试教学法上示范课,受到大家的关注和欢迎。来自台湾的教师直呼上当了,听了台独媒体宣传,以为大陆很落后,来佛山看了高楼大厦的建筑,比台北都繁荣先进。佛山体育馆做会场,看台四周全有闭路电视,示范课上有大屏幕配合播放多媒体课件,这在台湾根本看不到。来自港澳的教师,都被大规模的教研活动场面吓到。感叹邱学华的吸引力同香港歌星刘德华差不多,一次教研活动有5000人参加是不可想象的。
我能给中小学生上示范课成了我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尝试教学法能在全国迅速推广应用的重要条件。邱学华既能做报告,又能给学生上示范课,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各地搞教研活动纷纷邀请我去参加,我就利用这个机会宣讲尝试教学法,而且收到极好的效果。许多教师反映,听了邱老师的报告,对尝试教学法还一知半解,模模糊糊,听了他上的示范课就一清二楚了。尝试教学法并不神秘,只要让学生先做题,有困难可以自学课本或同学之间互相讨论,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困难和教材的重点,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走一地,传一片。我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山山水水,把尝试教学法带到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以前很多人有一个大疑问,为什么推广尝试教学法既没有上面的红头文件,又没有经费,为什么能在全国迅速推广开来,有人称之为“邱学华现场”。上面我透露的秘密,事实上我借用了“明修贱道,暗度陈仓”的办法。当然靠我个人是不行的,其中还有重要一招,就是依靠各地的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以及各实验学校校长,发动和组织他们参与研究。教育理论不能束之高阁,必须深入学校,扎根课堂,才能有生命力。
从这里,我悟出一个道理:搞教育理论的人,应该熟悉一门学科,如果能亲自深入中小学上课更好。道理很简单,教学理论主要是揭示课堂教学的规律,而课堂教学必须依附一门学科,离开学科课堂教学的教学理论是走不远的。我的许多新思想、新方法、新理论都是在亲自参与课堂教学中萌发出来的。
我在华东师大、东北师大、西南师大给就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座谈时,希望他们走出书斋,深入中小学在教学第一线经受磨炼。
第五、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是构建中国式教学理论的内在灵魂。
前面一再谈到中国教育理论界崇洋,大量的论著,都是从外国翻译过来。由于译者精通英文,而汉语造诣不高,因此译文也受外国语言影响,表达不清,晦涩难懂。夹着许多洋腔洋调,令人不舒服。我觉得译得较为满意的是,我在华东师大的俄语老师杜殿坤先生,他翻译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著,较为流畅,因为他不但精通俄语,而且汉语功底也很深。
我喜欢读陶行知先生和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语言流畅,通俗易懂,而且风趣幽默。我写的东西受到他们影响很大,中国式的教育理论要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要有中国特色的语境。这也是中国教育理论在国际教育理论界赢得话语权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在撰写论著时,尽量创建一些具有汉字特色的语句。如:
1、尝试教学理论的核心
学生能尝试 尝试能成功 成功能创新
这三句话首尾相连,读来朗朗上口。 第一句“学生能尝试”,意为学生是能够尝试的,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潜力。第二句“尝试能成功”,意为学生的尝试能够成功的,这就区别于桑代克的试误说,因为人的大脑有内存,有思维属性,只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条件学生的尝试能够争取成功。第三句“成功能创新”,因为尝试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尝试就不可能有创新。这三句话把“尝试、成功、创新”三者相互结合起来。
2、尝试教学的特征
先练后讲 练在当堂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尝试练习在前,教师讲解在后。课堂以练习为主线,应做的练习争取在课堂完成,在小学做到不布置家庭作业,在中学的家庭作业应是自学明天的功课。在处理师与生,学与教,练与讲的关系,另有三句话:
先练后讲,以练为主;
先试后导,以试为主;
先学后教,以学为主。
学生只有在练习以后才能真正学会,练习是重要的载体,所以整个课堂教学要做到:
学生在练中学 教师在练中讲
3、坚持尝试教学法精髓在于先练后讲的原则
教学法的灵魂在于灵活,什么都可以变,惟有“先练后讲” 的特征不能变。
4、尝试教学法特征的通俗表述
请你不要告诉我,让我先试一试。
这是用学生的口气说的一句话,意为请老师不要把现有的结论、解题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先让学生去试一试。这句话充分揭示了尝试教学的本质,极具震撼力,我在《人民教育》杂志“尝试教学专辑”中的主旨文章,就用这句话作为标题,现在已成为教育界的流行语。
做到做不到,试一试就知道。
这句话意为一个人做任何事不要等待,要积极主动去试一试,要实践,要行动。
5、尝试课堂教学,如何具体操作?
从尝试着手,从练习开始。
从尝试着手,就是用尝试题引路,从疑问开始,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从练习开始,说明尝试过程不是空谈,而是要通过练习去解决尝试问题。
这两句话,揭示尝试教学的鲜明特征,而且通俗易懂,便于教师理解和操作。
6、课堂作业处理的具体办法。
尝试课堂教学要做到“练在当堂”,说明学生要在课内多练,如何提高练习的效能是十分重要的。
课堂作业要做到“四当堂”:即当堂完成、当堂校对、当堂订正、当堂解决。
四个当堂中关键在于“当堂完成”,教师要留有充裕的实践,学生才能当堂完成,当堂完成了,才能做到后面三个当堂。当堂校对,使学生当堂就知道,哪里做对,哪里做错了,必须及时反馈。当堂发现错误,立即订正错误,采用小组互批和互教的办法。把学生的问题解决在当堂,做到“堂堂清”, “人人清”。由于当堂解决了,真正能减轻学生课后的负担。由于篇幅所限,以下仅列出一些金句,不作解读了。另外请读者在原著中寻找。
7、课堂要抓两头,开头抓尝试自学,结尾抓当堂检测。
8、从小会尝试,长大能创新。
9、尝试教育的终级目标,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
10、尝试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育思想。
11、尝试是一种精神,人的一生也是在不断尝试中成长。
12、反对唯分数论,但不是不要分数。分数也是衡量学生素质的一个指标。
13、反对应试教育,但不能取消考试,关键在于改革考试方法和内容。
第六、依靠群众边研究边推广是中国式教育理论发展的重要策略。
20世纪八十年代,苏春景教授曾做过分析研究,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教改积极性空前提高,在全国涌现出120多种教学方法和教改经验,都是有名有姓的,其中有18种在全国产生影响的。随着时间的转移,渐渐消失了,到现在已所剩无几。究其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一个是只满足于研究的结果问世和评奖,没有重视后续的研究与推广,在广大教师中扎下根来。
尝试教学法为什么历经60多年而不衰,主要是我坚持边研究边推广的策略,依靠各方面的力量,走群众路线而获得成功。我的策略大致可以梳理成以下六条。
1、搞教育理论研究的人心中要有大目标,为了亿万学生受益,为了中国式教育理论的建设和发展才去努力工作。不是写了书,得了奖就算完事,应该把理论成果转化成教育生产力,让广大教师都来应用,产生正能量。所以获得研究成果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花更大的力气去推广。
2、谁来推广?有人认为搞出研究成果已经很辛苦了,推广是上级的事,要有专门的推广团队,要有经费。可是这些条件有时还很难办到。我只能靠自己,为了争取时间,把师范校长都辞了。
创立者亲自搞推广有好处,因为主持人熟悉教育行政的领导,又有众多的实验学校作为依托,工作起来方便。更重要的,主持人在推广时发现问题,可以进一步地研究,做到在推广中提高,又在提高中推广,我认为这是一条很重要经验。
3、要有组织,把全国各地的实验力量凝聚起来。推广工作必须得到上级部门的同意,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前期,我在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下面申请成立了“尝试教学理论研究推广中心”;后期,经常州大学党委批准成立了常州大学尝试教育科学研究院,聘我任首任院长。有了组织,研究和推广工作可以走上正轨,邀请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实验学校校长组成领导班子,这些都是尝试教学研究与推广工作的骨干力量,铁杆粉丝。所以我不是孤家寡人,后面有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团队,这是我取得成功的又一重要条件。
4、建立发展一批相对稳定的实验学校,这是研究与推广工作的根基。
成立了尝试教学理论与研究推广中心和尝试教育科学研究院,就可以这个名义,建立实验学校。有了一批实验学校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工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说过,只要有300个稳固的实验学校,这个实验研究垮不了。
在发展实验学校中坚持教育科学研究的公益性,某些国家级研究课题,学校参加要收取课题费,要挂实验学校铜牌,要收取加盟费、挂牌费,每年还要交会员费。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学校参与研究是对课题的支持,怎能还要收费?!应该坚持教育科研的公益性。30多年来,我不准向实验学校收任何费用。实验学校如果需要“实验学校”铜牌,我们代为到工厂定制,收取成本费。《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批准为国家重点研究课题,有106所实验学校申报子课题参与研究,我坚持不收费用,研究论文编书公开出版,也不要实验学校承担版面费。
有些好心的校长了解到我没有研究经费,劝我收一点,哪怕一个学校收一千元,学校完全可以开支,二、三千个实验学校,至少可以收到二、三百万元,足能开展活动使用。我婉言地拒绝了。由于上级没有拨研究经费,我没有钱给学校,已经很惭愧了,怎能向学校收费?不能做没有良心的事,这是我做人的底线。
我这个决定得到许多教育行政领导和校长的赞扬和支持,认为邱学华是真正为国为民搞研究的人,应该积极支持他的工作。因此,我们的研究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先后有120多个县(区)全面推广,有三千多个实验学校。
5、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使研究和推广工作充满活力。
研究会或研究院属于民间组织,没有行政约束力。不搞活动,就失去生命,将会逐渐消失,淡出教育界。
我们坚持两年开一次学术年会,迄今已经开到第21届了。学术年会侧重于学术研究,每一届年会我都要做主旨报告,介绍尝试教学的新思想、新方法、新理论并指出发展新趋向。各地的教育局、教科所及实验学校介绍研究介绍新经验。为了让更多教师参与,同时举行教育科研成果评选和赛课活动。这次检阅教师科研成果的机会,也是提高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的重要措施。
这种活动深受大家欢迎,争着承办年会。有时像争办奥运会那样,经过讨论协商,上一届年会结束时,宣布下一届年会的举办地,有时也会改变形式,一届年会在多地举行,为了更有针对性分学段举行。2008年第十四届年会分三地进行,小学分会场在北京,中学分会场在包头,职教分会场在济南。
疫情期间,无法在线下开年会,我们克服困难首次在线上举行。主会场设在常州市湖塘实验中学,在“大教育网”的技术支持下,组织全国各地教师在网上收看。估计有4万人次参加,这是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年会,打破了记录。
除了年会外,每年要举行分学科的各种研讨会和观摩会。各项活动都坚持自愿参加的原则。
6、研究与推广工作与教育扶贫结合起来。
1984年,我第一次应湖南湘西自治州教科所邀请去讲课,目睹当地经济落后,教学方法陈旧,而山区教师又迫切希望学习新教法。有些教师翻山越岭花一天时间步行到吉首听讲,有的学校没有经费,教师卖掉一头猪自费参加。使我深深感动,决心为此做点什么,开启了我四十多年来的教育扶贫道路。
凡是到贫困边远山区讲学,一律尽义务。一次到湘西自治州桑植县(贺龙元帅的家乡)讲课,我预先同教育局约法三章:一不收讲课金,二不要宴请,三不收土特产。这三不原则,成为我去贫困地区讲课的准则。
研究会举办的年会和研讨观摩会,通知上都有扶贫措施。来自贫困边远山区的教师,免除会务费并赠送资料,其中少数优秀教师还有旅差费补贴。一次在昆明举办的小学数学名师观摩会,有200人免交会务费,其中有20位少数民族的优秀教师,交通食宿费都有会务组承担。200个名额由云南省教育厅教研室分配到各地州。在20位优秀教师座谈会上,许多教师都是第一次走出大山感动得流泪,并感谢我做了好事。我说,不要感谢我,我没有拿出一分钱,是党和国家的关怀。
后来我在吉首市职业中学(后改名为吉首市民族幼儿师范学校),设立贫困学生助学金。每年三万元,(孤儿10人,每人一千元,贫困生40人,每人500元)。职业学校免除学费,食宿费也有国家补助,但他们可用这笔钱购买生活用品及往返学校的车费。这笔钱虽不多,但是雪中送碳,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完成学业。我认为这是“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扶贫好办法。职业学校学到一技之长,毕业后找到工作,有了固定的收入,全家就脱贫了。所以我坚持做了10多年帮助了400多个学生,共计30多万元。
另外还有一种扶贫形式,在实验学校之间,开展一帮一结对子形式。沿海地区的实验学校同边远山区的实验学校结对子,互帮互学。这个措施,拉近了各实验学校的关系,又能够促进了推广工作的发展。通过研究会一系列的活动许多学校纷纷加入实验研究队伍。
以上我主要从六个方面,在亲身搞尝试教学研究60年,所得到的启示,也是我思考如何建设和发展中国式教育理论的主要问题。这六条是互相联系的。
我的人生已走到边缘,很多事已力不从心了,希望寄托在后来人,老马识途,我的一些亲身体悟,供你们参考。愿中国的教育理论界人士,你们将来肯定能够取得比我更高的成就。希望你们能够走出外国教育理论的羁绊,走中国化的道路,立足新时代中国大地,走中国化的创新之路,使得我国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出现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2024年10月)
主要参考文献
1、毛泽东(著)《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2、孔子等,《四书五经》(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3、〔美〕G·H·鲍尔 E·R·希尔加德(著)《学习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
4、施良方(著)《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5、李明德、金锵(主编)《教育名著评价》(外国卷)(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
6、单中惠、杨汉麟(主编)《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
7、陶行知(著)《陶行知文集》(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
8、邱学华(著)《尝试教学法》(M),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版。
9、邱学华(著)《尝试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10、邱学华(著)《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11、邱学华(著)《邱学华论尝试教育》(邱学华教育文集卷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年第1版。
12、邱学华、黄勇(合著)《邱学华尝试教学法简明读本》(M),福建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版。
13、邱学华(主编):《尝试成功的学习》(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丛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5月第1版。
14、〔美〕威廉·卡尔文(著)《大脑如何思维》(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15、苏春景(著)《中国新教学法实验研究》(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