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跳出教育看教育,“半梦半醒”的中国社会教育力

当前位置 : 首页 > 教育争鸣园地

叶澜:跳出教育看教育,“半梦半醒”的中国社会教育力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17-05-10 * 浏览 : 714

跳出学校教育看教育的思维定会看到就学校教育论教育看不到的“风景”。


“生命·实践”教育学院刊首发暨“社会教育力”研讨会日前在华东师大举行,来自各方面专家探讨的关键词就是:社会教育力


题海、应试、补课、辍学、招录、志愿服务、全民阅读……在纷繁的社会场景图中,在“终身教育”视界和“当代中国”时空中,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终身教授叶澜提出了“社会教育力”概念。



“终身教育”是法国教育思想家保尔·朗格朗提出的。他曾表示:“从长远来说,实现更美好的生活这个问题的唯一答案在于建立一个彻里彻外地渗透着终身教育原则的社会,在于实施一种与生活的进步和成就紧密相联系的教育。”


在叶澜看来,“社会教育力”问题的提出,是当代中国发展对教育更高需求的表现;是中国教育实现深度转型的必须;也是当代中国教育学“教育与社会”关系研究的突破口。


当代中国发展需要用“终身教育”的价值、原则和路径等尺度来衡量和推进社会与教育变革,重构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社会教育力的现状:“半醒半梦”


“我们的认识还只是初步的,完全有可能进一步丰富、完善和突破。把‘初步建构’公诸于众,是为了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讨论和有助于研究深化。”叶澜指出,“社会教育力”作为一个词组,由三个独立的词构成:


社会、教育、力。


我们选择“社会的教育力量”解。它接近于“社会的教育的力”的表达,只是让“教育力”组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结的词组、概念。


它不同于“社会教育的力”,主要是不把“教育力”的研究限于“社会教育”范围内,因为“社会教育”在教育学中,一般都是当作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并列的、人类教育形态中不可或缺,又相对独立、相互区别的三个领域之一来解读。


“社会教育力”是一个包括“社会教育”的力量,但外延更广、结构更复杂的概念。当代的社会教育力,由教育系统内正规和非正规开展的教育活动所生成的“教育作用力”,以及教育系统外其他各类社会系统进行的活动所内含的“教育影响力”两大部分构成。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描述当代中国社会教育力的实存状态,会是什么?


“半醒半梦”是个可选的词。


叶澜解释:“半醒”意味着当代中国社会教育力的意识正在觉醒,并处于蓬勃生长、积极探索,各种力时而相合、时而相冲的东碰西撞、尚未成序之半清醒状态。


“半梦”之处,是指“社会教育力”尚未开蒙之处,它意味着当代中国社会教育力有极大的生长空间和完善余地。


分析研究这种状态,可从“醒着”、“长着”的地方入手,看到经验与问题,它有助于更多地“唤醒”和“生长”,有助于发现如何实现完善与提升的策略。



社会教育力的未来指向:聚通与提升

在通常的观念上,人们把教育看作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学校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看作自己的延伸或补充,家长往往把孩子进学校才看作是受教育。


“渐渐地,学校教育活动呈‘孤岛’式存在状态,也承担了许多本不是它的、也不可能承担的多种教育责任,成了‘无限教育责任公司’,甚至连社会上出现的诸多当代问题,由社会内在诸多不合理原因直接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要教育来承担。”叶澜告诉记者。


现实生活中,补课不止,应试顽固、优先录取“名牌”大学毕业生等现象依然存在,比比皆是。


“在正、负向教育作用力博弈中,正向削弱,负向长盛不衰且带有极大裹挟力的危险信号。这是必须正视的一个严重问题,化大力气使其真正得到扭转。”叶澜表示,这些已足以说明:教育、学校系统的正向教育作用力能否发挥,在根本上与国家经济体制、人事制度、就业制度和工资福利待遇政策等一系列宏观层面的改革问题相关,它们构成了学校和每个人的社会生存外环境,而这些环境是教育、学校系统或个体所无力改变的。


社会教育力的发展要逐渐改变相对孤立的线状、块状和条块间尚缺乏聚集与沟通的“星星之火”局面。



叶澜指出,在今后发展中,除了扩大“星火”的面积和热量辐射的能力,同时还要自觉建立起力与力之间的内外网络状架构,经聚集,不只是同类聚集,还需要异类相关聚集,加强渠道的沟通和链接,以实现更大能量的传递与互动,激发出新的能量,最终使社会教育力成燎原之势,成为真正“时时、处处、事事”都存在的社会、教育事业自身发展,以及每个人身心发展都需要且能获得的强大动力。


“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人有责,中国社会教育力的发展人人有责,唯有具备这样的责任自觉,中国教育和社会教育力才有真正令人欢欣的明天。”叶澜期盼。